其实如果有可能,多尔衮是想要自己当皇帝,而不是去支持顺治的博果尔。
当时博果尔,皇太极突然驾崩,并没有确定好皇储。所以场面一度很混乱,主要以皇太极的长子豪喝和多尔衮两派人为主,都想要争夺皇位。
豪格和多尔衮都是征战过沙场的,都有自己的势力和威望,都各自有支持的人马,综合实力上来说,或许多尔衮更强一些,但他毕竟不是先皇子嗣,很多人因此不愿支持他博果尔。
两方僵持不下,如果多尔衮下定决心以武力夺取,他未必没有胜算。然而,清朝根基尚不稳定,多尔衮也不愿意因为皇位之争动摇清朝根基。毕竟,天下都没了争来皇位又有什么意思博果尔?思来想去,他只好决定退一步,自己不当皇帝,也不让豪格当,毕竟他和豪格势不两立,豪格当了皇帝也没有他的好果子吃。
他决定扶持皇太极的其他儿子博果尔,名正言顺,最好还是年纪小,没有势力的,方便他掌控,这样,哪怕他不是皇帝,他也握有实权。
后来,多尔衮选择了六岁的福临。为什么选择差不多年纪的博果尔,或许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福临的母亲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一直有传言说她和多尔衮有私情,所以多尔衮选择扶持她的儿子。有没有私情尚且不定论,但是根据史书,孝庄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却是无疑的了。不管有没有私情,她对推动多尔衮支持自己的儿子这方面,想必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第二个原因,便是博果尔的母亲娜木钟了。娜木钟原本是蒙古林丹汗的福晋,还为林丹汗生了儿子,蒙古被皇太极灭了,娜木钟才带领自己的部下投降,并且成了皇太极的妃子,生下了博果尔。如果支持博果尔,可能会带来一些内患。多尔衮想要皇位,但却并不想见到清朝四分五裂,所以他也不会选择博果尔。
这是一个妥协。
什么福临是嫡长子?
笑死我了。当时,孝庄布木布泰只是妃,而且是五宫中最低的,怎么个嫡?
皇太极妻妾15人,原配钮钴禄氏无子。继妻哲哲无子。所以,皇太极儿子都是庶子。
皇太极死亡时,两黄旗及正蓝旗是皇太极与长子豪格拥有,三旗有117牛录,是坚决拥护皇子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拥有两白旗98牛录,中立派两红及镶蓝旗属于打酱油,但基本支持皇子。
所以,皇太极死亡后主要就是两黄正蓝与两白争夺大汗继承权。但是在这里,豪格并没得到其他五旗的全力支持,问题在于,两黄支持皇子与支持豪格有不相同的涵义。
豪格是皇子,但本身有正蓝旗。如果豪格当大汗,必定提拔正蓝旗,两黄旗独有的皇帝亲军与近卫身份当然会受到损伤。因此,两黄只是在反多尔衮当大汗、拥护皇太极儿子的条件下与正蓝、两红、镶蓝是一致的。
正因为如此,多尔衮明白自己不可能获得大汗继承权,只能另辟蹊径。而皇太极儿子中真正具备继承权的实际只长子豪格、九子福临、11子博穆博果尔。多尔衮也就公开做出退让,提议九子福临继承汗位,自己与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如此,两黄旗的根本利益得到保证,两红旗希望立皇子的愿望得到满足,镶蓝旗与两白旗的利益得到扩张,皇太级正妻哲哲与孝庄布木布泰的利益得最大化。
七旗与后宫都满意了,唯一受到损失的当然就是豪格与博穆博果尔两兄弟。豪格过后被多尔衮杀掉,正蓝旗被吞并,老婆都被阿济格多尔衮分掉了。博穆博果尔不仅丢失皇位,最后被福临逼死,老婆董鄂氏被福临收入皇宫。
皇太极突然离世,并没有留下立储的遗言,所以就导致了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皇位竞争。
努尔哈赤在位时,曾立下祖训,不允许立太子,继位者要由八旗推选,这也就导致了皇太极突然离世而没有合法继承人的局面。此时的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弟弟多尔衮,就开始了叔侄间的皇位竞争,虽然他们是叔侄关系,但多尔衮比豪格还小三岁,所以二人都是年轻气盛,争执不下。但是,有六旗都是不支持多尔衮的,所以多尔衮为了也不让豪格继位,所以就和孝庄太后商议,孝庄太后为了避免八旗开战,最终把九子福临推了出来。
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他当时才几岁,所以并没有参与到豪格和多尔衮这两方中的任何一方势力中,也不会对任何一方产生威胁,可以说是个折中人。除了他其实还有一个候选人,那就是博果尔。
当时,在所有的皇子当中,身份最高的就是永福宫庄妃所生的福临以及麟趾宫贵妃娜木钟所生的博果尔。但是,虽然娜木钟和庄妃都是蒙古人,有蒙古势力的支持,但是娜木钟却有一个无法抹掉的过去,那就是她曾经是林丹汗的大福晋。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博果尔就有了一个流着林丹汗血脉的同母大哥。因此,出于对大清皇位的安危考虑,大家最终没有选择博果尔,而是选了福临。就这样,福临成了顺治皇帝,多尔衮当上了摄政王。也就避免了一场争位的血雨腥风,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