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很好,很多人为之向往。但是佛法需要实证,现如今实证的人又很少,真正实修的人基本没什么时间出来讲这个那个,再说了怎么讲也赶不上佛经。现在互联网很发达,可以到网上搜索了解一下古印度婆罗门如何出家学习,回家尽社会责任,再出家修身,乞食结缘。了解历史,破除迷信。(汉地僧人,自从把自己的祖姓去掉之后,你就虔诚了殊利仁波切?放下了?不知道何时能有勇气改回來,找回心头的灵山!)学习佛法,就要尽可能的汲取源头,学习最先结集的佛经。佛经都是佛弟子根据佛言所集,没有秘密。好几百个弟子结集能有什么秘密?如果修什么乱七八槽的能成功,佛陀何必出家?还不是美女如云?佛陀拈花迦叶印心,佛法东来,禅宗有承。后来的大乘佛法说千道万就是看破放下,演说“十二因缘”。佛说众生平等,更何况男女。只是印度歧视女人,才少收女弟子。现代人学佛人不应该脱离当吋的历史背景看问题。也可能女子修的更好。
为什么能引诱无数人受骗?无非是人们存在了想要了解秘密的心态,长生不死的心态,求发财的心态殊利仁波切。也有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解释不清现像寻求答案以至于想走近路的心态。不去内求的心态。
请学《四念处经》《金刚经》《道德经》殊利仁波切。
也许将来,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戒就好了(必须是佛陀说的戒)殊利仁波切。
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是典型的遇事“钻牛角尖”殊利仁波切。这种处事方式说明并没有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硬向前走是行不通的。最终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们要向水学习。涓涓小河汇入江河, 最终流入大海。水遇到阻力,会绕道而行。
人撞到南墙也应该后退一步。找出原因后,重新选择最佳的解决办法。
我们在设计工作中会遇到难题。这种结构方案进展不下去了。可以换另一种方案。最终把难题解决了。
其它的事也是一样。如果一门心思的追求当主管领导。因为,时机不成熟。也是当不成的。这时,应静下心来好好工作。广集人缘。把领导布置的工作干好。在领导那里留下好印象。
退一步海阔天空。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或《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又经过明、清两代许多文人的不断增补,才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在《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结交僧侣、道士的人就不是好人吗?难道佛教、道教不是劝人向善的宗教吗?
其实古人,特别是古代读书人眼中的出家人形象一直都不太好。如果看《三言二拍》之类的古典小说就知道,其中描绘了很多贪婪、狠毒的出家人,代表着古人眼中出家人的一般形象。对于出家人,古人还有很多侮辱性的称呼,比如管僧人叫贼秃,管道士叫牛鼻子、妖道等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很多出家人并非因为信仰,而是为了谋生计才出家的。
在古代,百姓们都需要交丁税,也就是所谓的人头税。但是,出家人却是不需要纳税的。其他百姓辛辛苦苦劳作赚钱,而出家人呢?混得差的可以给人做法事赚钱,好一点的坐在庙里等人送香火钱,混得最好的则坐拥大片土地,就像俗世的地主一样。所以很多人看到了这其中的好处才出家的,他们并非真心想修佛、修道,仅仅将出家视作一种职业,自然不会认真遵守戒律,因此出现了很多酒肉和尚,喝酒吃肉甚至犯淫戒。
而且,古代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性比较低,但出家人们可以利用行脚、化缘的机会云游四方、走家串户。所以他们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打听、传递各种流言蜚语,东家长李家短,那些居心叵测的出家人还可能利用这一机会作奸犯科。因此在老实本分的人看来,这些走街串巷的出家人无疑是一种不稳定因素,会带来很多治安问题。
居士我认为,可能正因为这些原因,《增广贤文》才会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当然这一句话并非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僧人、道士,但是那些真正修行的出家人,他们一心向佛、求道,也不会轻易与俗世之人交往。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