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的六匹骏马分别是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缠李世民之墓。白蹄乌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在薛仁杲军受重创的情况下,唐太宗没有听从舅父窦轨的再三阻拦,决计一鼓作气,全歼薛军。于是他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直追,一昼夜奔驰了200多里,包围了折侄城,迫使薛仁杲率残部投降。在黄土高原上,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后因长途疾驰力竭而死。特勒骠为毛色黄里透白的战马。
公元619年,在与宋金刚作战中,唐太宗乘骑特勒骠猛插敌后,迫使宋军阵营大乱,溃不成军,向北逃窜而去,唐军收复了太原及山西大片土地李世民之墓。飒露紫为纯紫色。在与王世充的军队对阵之际,为了刺探敌阵的虚实,唐太宗骑着飒露紫,率领10余名精锐骑兵,出敌不意地猛冲敌阵,杀开了一条通道,直出敌后。飒露紫飞奔如燕,轻捷矫健,气吞三川,威凌八阵,不幸中箭身亡。
青骓是一匹苍白色杂毛马。在与窦建德虎牢关作战时李世民之墓,唐太宗乘骑青骓,飞箭似地冲入窦军阵地,经过四五回合的交战,终于在敌方的阵营里竖起了唐军的旗帜。在冲锋陷阵的过程中,青骓身中5箭。
什伐赤是一匹纯赤色马,是唐太宗在洛阳和虎牢关与王世充李世民之墓、窦建德作战乘骑的另外一匹战马。这匹骏马凌空飞驰,身上中了5箭。
拳毛缠虽毛黄嘴黑,又有旋毛,但是矫捷善走,在唐太宗与刘黑闼作战时身中9箭李世民之墓。唐太宗之所以要用6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是由于这6匹骏马是他生前所爱,并为唐朝一统天下立下过汗马功劳。这6匹骏马体型粗旷,雄健有力,神态生动,成为唐太宗爱马成癖的真实写照。
唐太宗不仅爱马成癖,还有一套识别良马的本领。在虎牢关战役中,窦建德军中有一个叫王琬的,骑着隋炀帝的御马出来挑战。唐太宗一看,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匹真正的良马,命令将士们冲入敌阵,将王琬连同骏马一并擒获归来。唐太宗给这匹马取名黄骠骢,晚年还带着它远征,不幸中途死亡。
唐太宗非常哀伤,命乐工创作了《黄骢叠曲》,来慰藉自己的情怀。公元647年,突厥骨利棍派遣使者向唐朝贡献了百匹良马。其中10匹尤其矫骏,唐太宗称它们为“十骥”,给他们起了“腾白云”、“皎雪骢”、“凝露白”、“发电赤”等富有诗意的名字,而且还对他们作了一番精彩的评论。
唐太宗承继帝位后,就在宫中修建马苑,专门驯养自己心爱的良马。一次,唐太宗特别喜欢的一匹骏马突然死亡。唐太宗对养马人的失职非常震怒,准备把他处死。幸亏长孙皇后用春秋时期齐国晏婴劝谏齐景公不要因为马死了,就把养马人杀死的历史典故提醒他,才使唐太宗饶了这位养马人。
唐太宗统治的中后期,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他开始派遣使者远出万里去索寻良马。群臣加以劝阻,唐太宗不以为然,还把良马赏赐给大臣。由于对马的挚爱,唐太宗还留下了一些咏马的诗篇。其《咏饮马》云:“验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对马饮水的各种姿态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
唐太宗生长在边地,不仅好马如狂,而且喜弓善射。晋阳起兵后,他东征西讨,出生入死,弓箭常伴身旁。他使用的箭,比通常用的箭大一倍,命中率高,威力大得可洞穿门阖。公元619年,唐太宗与宋金刚对峙于柏壁,有一次,唐军被包围,他就用大羽箭射杀了宋金刚的骁将,使宋军惊退。统一全国的战事结束后,唐太宗骑射围猎的豪兴不减当年。每天有数百人参加,射中的就赏赐弓箭和布帛。由于唐太宗喜欢游猎骑射,大臣虞世南、魏征等都加以谏阻,一是为他的安全考虑,二是为他的扰民担忧。在大臣们的提醒下,唐太宗克制自己,不妨农事,但围猎之事仍然不绝。在他看来,围猎是为了布阵练兵,不忘武备。
喜马必爱,爱马必养。其实,唐太宗用六匹骏马装饰自己的陵墓,不仅仅只是由于自己嗜马如狂,最重要的是还与他的爱好骑射有关,唐太宗是想通过骑射不忘武备。
近代最有名的盗墓贼非孙殿英莫属,他带人盗掘了满清清东陵多座皇陵,然而,跟五代十国时代的温韬相比,孙殿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温韬驻守关中地区七年,竟然把唐朝18座皇陵全部盗掘,只有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只破坏了地上部分,免遭于难。
俗话说得好,掘人祖坟,断子绝孙,温韬最后也落得个灭门的下场。
温韬为什么敢盗掘唐朝皇陵?说温韬,必须先说说唐末的天下局势,和五代十国的前两个朝代后梁、后唐,因为这跟温韬的盗墓有直接的关系。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更加难以抑制,黄巢起义兴起以后,这些藩镇借着镇压黄巢起义的机会,扩大实力,占据地盘,在剿灭黄巢后,一个个完全形成了地方军阀,唐朝中央朝廷的权威本来已名存实亡,经过黄巢这么一闹腾,算是寿终正寝了。
这时候,唐朝分裂成了十几个独立的小王国,其中实力最大的是梁王朱温和晋王李克用。后来朱温先杀了唐昭宗,又杀了末代皇帝唐哀帝,灭亡唐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后梁。而他最大的对手李克用不久去世,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李克用之死跟朱温有很大关系,所以李存勖为报父仇,攻打后梁,最后成功,李存勖也自立为帝,建立后唐。
而我们的主人翁温韬呢?
他原来是个大盗贼,曾经占山为王,后来归附了藩镇李茂贞,跟着李茂贞围剿黄巢的起义军,消灭黄巢以后,李茂贞自以为功劳很大,竟然挟持了唐昭宗,然后让唐昭宗封他为岐王。结果李茂贞就被朱温等人打,这时候温韬背叛李茂贞,投降了朱温,后来,温韬反过来又背叛朱温,回到了李茂贞那里。这是唐朝灭亡前,温韬跟朱温搞上了关系。
唐朝灭亡以后,李茂贞因为实力不够大,不得不假装归附后梁的朱温,然而,李茂贞私底下又偷偷的联合李克用,想讨伐朱温,结果因为他跟李克用各怀鬼胎,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个时候,温韬再一次背叛李茂贞,投降了朱温,然后朱温先后封温韬为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这几个地方,大体都在关中地区,而唐朝的皇陵也在这里。这就给了温韬盗掘唐朝皇陵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唐朝五代的节度使和藩镇,其实都是独立的小王国,温韬既然被朱温封为耀州等地节度使,那么他就是这几个地方的土皇帝,谁也管不了他,所以他才敢盗掘唐朝皇陵。
再一个,温韬这个人,最善于装孙子,谁实力大,他就喊谁爹,你看他,一会背叛李茂贞,一会儿背叛朱温的,说明他脸皮够厚,够不要脸,所以,在别人那里,盗掘人家祖坟这种天打雷劈的事,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温韬那里,就五个字,这都不叫事!
温韬盗掘唐朝皇陵过程!
唐朝在关中地区,总共有十八座皇陵,分布在西起乾县、东到蒲城的崇山峻岭上,号称关中十八陵。分布范围遍布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六县。如果算上武则天,唐朝有十九位皇帝安葬在这里。
温韬做了耀州节度使,就开始疯狂盗掘唐朝皇陵。
《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这段话主要讲了三件事,
第一,唐朝关中十八陵,全部被温韬盗掘了,里面的金银珠宝书籍名人字画全都被温韬给弄走了。
第二,唐朝十八陵最坚固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里面的很多稀世珍宝,都被他弄走了,包括唐太宗喜欢的钟繇和王羲之的真迹。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东北22公里的九峻山上。唐昭陵占地30万亩,比当时的长安城几乎大一倍,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唐昭陵的设计者,是狄仁杰的伯乐,古代著名大画家阎立本阎立德兄弟,
为什么唐昭陵那么坚固呢?因为昭陵的地宫门是用重达五吨的大石头制造的,也就是至少一万斤重,这么重的大石门,至少需要十几个举重冠军,或几十个普通人才能启开吧。
第三,温韬盗掘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时,天有异象,风雨大作,把他给吓着了,他不敢干了。所以乾陵地宫才保存了下来。
宋人程大昌《考古编》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据说黄巢曾经发动几十万大军,也想盗掘乾陵,结果没找到地宫墓道口,白白挖掘了40米深的“黄巢沟”。
温韬在关中地区做了七年的节度使,前前后后,把唐朝的十八座皇陵挖了个遍,消息传出去以后,天下震惊,甚至吓得当时和后来的一些帝王,都不敢厚葬自己,就是怕刚死了,棺材还没暖热,别人一听有宝贝,就把自己给挖了。
可是有的人就是不吸取教训,比如后唐闵帝李从厚,下葬刚刚四年,自己的陵墓就被盗掘了。
以至于后周太祖郭威曾经感叹说,“李家十八帝陵园,广费钱物人力,并遭开发”,要求自己死后要薄葬。
温韬从唐朝皇陵里搞到的宝贝,有一部分传到了他的外甥郑玄素手里,比如数千卷古代典籍和钟繇王羲之的法帖。
初,玄素好收书,而所收锺、王法帖,墨迹如新,人莫知所从得。有与厚者问之,乃知玄素为温韬甥,韬常发昭陵,尽得之,韬死,书归玄素焉。温韬的下场,自己被杀,合家遭灭门。温韬之所以要盗掘唐朝皇陵,当然不是为了好玩,他盗了那么多宝物,是为了卖钱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用这些宝贝上下打点,以图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和权势。
温韬在关中呆了七年,坏事做尽,后来晋王进攻耀州地区,温韬很害怕,就要求后梁把他调走,然后他就被后梁调到河南继续做忠武节度使。
晋王李克用死后,他的儿子李存勖继承王位,发誓要替父报仇,然后灭掉了后梁政权,建立了后唐政权,是为后唐庄宗。这时候温韬不请自来,投降了李存勖,同时,温韬还通过后唐皇宫里的伶人,结交了李存勖的皇后,当然很可能给了皇后很多唐陵里的宝贝,让皇后活动李存勖,吹吹枕边风。
结果还真有用,李存勖被皇后一忽悠,竟然忘了温韬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还赐温韬姓名曰李绍冲。当然,温韬做过的恶事,李存勖手下的大臣们并没忘记,宰相郭崇韬就跟李存勖说:“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李存勖却说,我说过宽恕他了,不能言而无信啊,于是又让温韬回到河南继续当节度使了。
然而,李存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温韬这种反复小人不放在眼里,他的继承者李嗣源并没忘记温韬的恶劣人品,李嗣源发动兵变杀了李存勖,继承帝位以后,立马把温韬抓到了监狱里。后来也不让他做官了,让他回老家种地。
谁知道,过了一年,李嗣源又想起了温韬,把温韬给抓起来流放到德州,接着就赐死了温韬。这个大盗墓贼,一生反复无常,作恶多端,掘人祖坟,终于遭到了报应。
至于他的儿子们,后来也被一个叫张从宾的人都给杀了,可谓满门皆灭,报应不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