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亲王去世,那么多政要评论里其实就澳大利亚人说准了,这是“我们回不去的一代人”菲利普亲王。怎么理解?
比方说茨威格满脑子都是老欧洲贵族,赞美战前,diss纳粹菲利普亲王。
“美好欧洲嘛”菲利普亲王。
菲利普亲王算是最后一批战前老欧洲贵族了。但是茨威格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老欧洲和纳粹做了一个二元对立的划分菲利普亲王,但其实老欧洲的必然导向就是纳粹,纳粹才是一脉相承的欧洲。
老欧洲是建立在理性主义➕殖民暴力之上的,前两天刚刚聊过,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再到叔本华尼采,解决的都是同一个母题,就是认识论转向下的“知识何以可能”菲利普亲王。
这和中国哲学(生命)印度哲学(解脱)的母题都截然不同。
那是真正的老欧洲精神,它代表着人类暴力的极限,这种暴力体现为对自然本身的暴力,是“启蒙”的暴力,它可以变成欧洲贵族精神,也可以变成纳粹,所以其实纳粹反而是最后的老欧洲光辉了。
茨威格没看懂,菲利普亲王所代表的内核和纳粹的内核反而更近。海德格尔看懂了,所以他觉得纳粹才是他想要的。
苦老的评价也很好,问题在于,人性无法自我立法。康德那个东西就是自己给自己立法。顺着康德走的,随着康德来的,都是一个东西。
更进一步的说,清教徒本身就是受不了这个跑路的,但是它自己也是同样的产物,因此美国并没有变得更好,“山巅之城”就代表了一种强烈改造世界的冲动。
美国优先,美国孤立,一体两面,都挺“老欧洲”的。
为了担负起“王“的责任,为了大英帝国及53个联邦的昌宁,为了温莎王室的无上荣誉。“责任”在女王心里首先是大于一切的,“责任”二字在女王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或许比那一天更早的时候,就刻进了她的心底。
是的,“责任”二字,在女王看来超越了一切,也必须大于一切。
在女王与飞利浦亲王74年漫长的婚姻当中,传说飞利浦亲王有过无数的风流韵事,据说他的情人曾经遍及世界各地,从贵妇名流到明星和女研究生。被人戏称为“飞利浦公爵俱乐部”。
相传飞利浦亲王与一位叫彭妮•罗姆赛的女勋爵保持了20余年的风情史,有时两人还毫不避嫌招摇过市,连老王后耳闻后都受不了了,在女王耳边直嘀咕。可是女王始终没有反击过飞利浦亲王交往过的任何女人,任凭谁也看不出她对亲王的不满,她总是那么风平浪静。
其实,女王也是一个用情至深的女子,从13岁对飞利浦亲王一见钟情,她一生都深爱着这个为了跟她厮守终生甘愿放弃王室身份的希腊王子,一辈子于她妇唱夫随。但是她却不是普通世俗的女子,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给予飞利浦亲王天下最奢侈的荣华富贵,但是她却不能给予她世俗妻子所能给予的浪漫。
女王不能参加刺激的假面舞会,女王不能去指定地点之外的剧院观看戏剧,女王不能在指定的时间与地点之外去度假……女王无上的权力约束着她束缚着她自己,同时也束缚着飞利浦亲王。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写到:“婚姻的职责,不是长久相爱,而是克服彼此的厌倦。”
看来,真正能幸福地走到最后的夫妻,也许都是那些能战胜彼此厌倦的人们。也许智慧的女王早已彻悟,在婚姻里,单单只有爱情,是可怕而且愚蠢的。
飞利浦亲王是英国的亲王,而她是英国和英联邦之王,这是他们本质上的不同。对于稳坐69年宝座的女王来说,江山社稷和王室声誉大于一切,超过了她个人感情之上的得失与感受。所以全世界都看到了女王用真正的王者气度换来了堪称典范的王室婚姻。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所有,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是当之无愧的王。
曼蒂公主感谢您的阅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