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宦官,它是怎么形成的霍道夫?
宦是星座的名字霍道夫,四星在帝王座之西,拱绕帝王星,古代人很有智慧,把那些帝王周围的人称之为宦,实际上是帝王的近臣。
宦官最早的史书记载是在《礼》霍道夫、《易》,因而它的形成远在于周朝以前,应该有着3000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宦官组织也在不断变化,到秦始皇时,宦官己形成了一定的势力,甚至左右了朝庭的政策,代表人物则是赵高,他能指鹿为马,足见在当朝的地位。刘邦建立汉朝时,汲取了秦始皇的教训,对宦官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但外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又不得不用宦官来加以权力平衡,实际上整个汉王朝,包括东汉,朝庭中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一直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体,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与外戚何进间的争斗,直接导致着皇权的衰败。
宦官,从现有的史书看,绝大部分是误国的,从秦朝到明后期的一千多年时间来看,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基本上是宦官引起的,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明王朝,宦官的权力己经豋上了顶峰,每次外出打仗,宦官都持天子剑督军,这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军事思想明显相违备霍道夫。明朝的宦官王振,为了显摆,竞然劝说皇帝在亲征时改变行军路线,到自己的家乡去看看,结果被围土木堡,直接导致明朝大军的失败。明崇祯时期,宦官魏忠贤居然以九千岁自称,一方面镇压东林党人,另一个方面又打击朝中的大臣,包括军事将领,其结果直接导致明王的灭亡。(图片源于网络)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这些诗句皆出自屈原的著作《离骚》霍道夫。那么,“离”和“骚”各是什么意思呢?
离者,丽也,附丽也。《易·离卦·彖传》:“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离的意思就是附丽、依附。“离离”就是紧紧地依附着的样子。如“离离原上草”的意思就是指草在原野上扎根、生长、代代繁衍,紧紧地依附在这片原野上。骚者,不安躁动也。《玉篇》云:“骚,动也。”《说文》云:“骚,扰也。”骚字从马从蚤,跳蚤跑到马身上,马有蹄不能及其身,有尾不能驱其害,有牙不能解其痒,只有有机会躺在地上打滚才能蹭蹭痒,所以马身上有跳蚤,马一定是躁动不安的,故曰扰也、动也。那么屈原写的诗篇为什么叫《离骚》呢?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的公室贵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怀才不遇,反遭小人谗言,被排挤诽谤,并多次被流放。眼见小人误国,祖国不断陷入危局,自己却无能为力,在这种坐立不安、忧思苦闷的状况下,屈原创作了《离骚》。
屈原是楚国的公室贵族,楚国是自己赖以依存的祖国,贵族怎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呢,故曰“离”。离者,丽也,附丽也。战国纷争,各国名士都是怀才觅主,待价而贾,游走于列国,朝秦暮楚,唯有屈子,忠贞不二,即使被排挤打击,心里也只有一个楚国,这就是最早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屈子的心和故国紧紧依附在一起,离离爱国心,天地可鉴,汩罗做证,这就是离骚中离的真义。
屈原眼见小人妒贤误国,自己的祖国被强秦一步步紧逼蚕食,自己却无能为力,肯定是坐立不安,忧心如焚,故曰“骚”。骚者,动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悲也;“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其忿也;“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其忧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动也。悲之、忿之、忧之、动之,骚而不安也。楚国,屈原不得不依附它,依附它则不忍其亡,眼见其亡则如蚤在身,手足不能搔其痒,躁动不安也,这是一种极其难受的状态和心理,也正是“离骚”最本质的意义。故屈原在这种爱之真、痛之切、忧之深的情况下创作的诗篇,称为“离骚”。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抒胸臆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中的代表作“离骚”与《诗经》中最有感染力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由此,“风”就成为《诗经》的代称,“骚”也就成为《楚辞》的代称。“风骚”也就成为文采诗情的代称。“风”和“骚”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子夏故坛原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