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李锦鉴。

李锦鉴:唐朝大将李谨行的主要功绩都有哪些?

李谨行(619年__683年),字谨行,出生于蕃将之家,少数民族靺鞨(mo he)人,唐高宗时期大臣,也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李锦鉴。

李锦鉴:唐朝大将李谨行的主要功绩都有哪些?

李锦鉴:唐朝大将李谨行的主要功绩都有哪些?

李锦鉴:唐朝大将李谨行的主要功绩都有哪些?

李锦鉴:唐朝大将李谨行的主要功绩都有哪些?

李谨行是蓍(shi)国公突地稽之子,从小就喜欢骑马练箭,人高马大,长相奇岸,武力非凡。历任唐高宗时期的刺史李锦鉴、总管、右卫大将军等军事职务,他作为一位少数民族的将军,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军功卓异,为巩固唐朝的边防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锦鉴:唐朝大将李谨行的主要功绩都有哪些?

主要功绩有李锦鉴:

1李锦鉴、 公元660年,当时的唐罗联盟在李谨行率领下,把百济小国消灭。

2、公元668年,李谨行率军攻击长期统治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攻灭高句丽,唐朝在百济故地设立熊津都督府。

3、公元670年,率军镇压高句(gou)丽将领剑牟岑的反叛,又打败支持高句丽的新罗武装力量。

4、公元672年七月份,李谨行与高侃屯兵四万在平壤,与新罗在平壤进行了平壤之战,打败新罗,使新罗受到巨大损失。

5、公元673年夏,唐朝军队经过半年的修整,厉兵秣马后,李谨行对高句丽余叛发起了最后攻击,在瓠卢河大破高句丽叛党,基本上彻底解决的在高句丽故地的战事。

6、公元675年,李谨行率领部队屯兵肖城,三次打败新罗军队,迫使新罗国王金法敏亲自向唐高宗李治请罪,加快结束了唐罗之间的战争。

7、公元676年,在青海大破吐蕃几万敌人,被唐高宗李治封为大将军、燕国公。

李谨行为大唐的国防力量作出了自己一生的使命,不亏为一代名将。唐高宗曾说“志气刚健,干力沈勇”,公元683年,李谨行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死后获赠幽州都督、镇军大将军。公元685年,经过武则天应许,陪葬于乾陵。

这个问题要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分析:

李锦鉴:唐朝大将李谨行的主要功绩都有哪些?

早期,孙可望和李定国已有心结

李锦鉴:唐朝大将李谨行的主要功绩都有哪些?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原本都是大西军将领,听命于张献忠,原本地位是不相上下的。

李锦鉴:唐朝大将李谨行的主要功绩都有哪些?

张献忠败亡后几人率部退到云南,各自拥有一些军队,互相也没有统属关系,只是因为孙可望年纪大资历深,所以推举他当盟主。

孙可望当了盟主,就想实际获得指挥权,处处标榜自己是老大,但是李定国是一个直性子不认他的权威,经常和他对着干。时人冯苏记载:“可望饶机智,既具有全滇,益自尊大,而其党犹侪视之,李东国尤倔强,每事相阻忤。”

孙可望就和刘文秀等人商议,有一次把李定国抓住绑在演武场上,给打了一百板子,列出李定国的不少罪状,后来又假惺惺的把李东国放了,说了些我原谅你之类的煽情话,两人抱头痛哭。这件事基本就确立了孙可望的地位。

后来孙可望向永历朝廷要求封自己为“秦王”,目的也是在爵位上能李定国等三人,能够确立自己的领导位置。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孙可望通过一系列手段,达到自封领导的目的,李定国在心里肯定是不以为然,而且有抵触的,两人在这时候已经种下了心结。

两人对永历朝廷的看法不同,是主要分期

从历史材料的分析来看,孙可望是一个心机很深的人,而李定国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

两人性格上原本就有冲突。在对待永历朝廷这件事上两人产生了分歧。

在孙可望决定尊奉永历朝廷的时候,李定国曾说过:“若是,则便是朝廷官,不更做贼矣,勿反复也。”话说得很明白,我们现在变成朝廷的官员了,不像以前是做反贼了,就不要改变了。对永历朝廷还是忠诚的。

孙可望的态度则完全不同,他派手下杨畏之帮他去朝廷要秦王的封爵,杨畏之要到了封爵,朝廷额外封杨畏之为大学士。这件事让孙可望知道了,觉得杨畏之已经被朝廷收买,大为生气,就杀了杨畏之。这件事说明孙可望只是希望借助南明永历朝廷的名号,希望达到自己狭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并非真心忠诚明室。

李定国快速崛起,孙可望因地位受到威胁

孙可望将永历朝廷控制住之后,派出多路兵马分别进攻广西、湖南、四川。

李东国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多路军中成绩最佳的,他先是带兵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兵败自杀。之后又在衡阳击败清军主力之一的清朝亲王尼堪部,尼堪兵败身死。在很短的时间内,李定国击败清军两大主力,让清朝的两位王爷丧命,而且收复了贵州、广西、湖南。让南明恢复了小半江山,直接威胁到清朝的广东、江西、湖北等区域。可以说依靠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这时候李定国的声望已经远远超过了孙可望。不管在永历朝廷的地位,还是实际掌握的军队,李定国都很有可能超过孙可望。孙可望害怕李定国威胁自己的“国主”地位,决定找一个军事会议的机会把李定国抓住,但因人泄密李定国没有赴会。于是孙可望不再配合李定国作战,让李定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状态下。李定国从此带兵退回广西,并且此生都不与孙可望见面。

孙可望意图称帝,李定国勤王,两人彻底决裂

虽然孙可望和李定国的个人关系已经决裂,但面子上两人都是永历朝廷的官员,所以虽然互相掣肘,但依然维持表面的和平。后李定国连续两次联系郑成功夹击广州失利,只能驻军广西。

此时孙可望却在谋划称帝,永历帝不得已召李定国勤王。李定国带兵救出永历帝,将其送往昆明。在这一过程中,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军队终于起了正面冲突,李定国击败了孙可望的部队。

此后,孙可望整合自己在贵州的兵力,南下攻击李定国、刘文秀和永历帝结果被击败,众叛亲离之下只能选择投降清朝。

从上面的过程分析出两人反目的原因:

1、位份上的争执,原本大家都是大西军将领,从资历上说孙可望在大西军事群臣之首,但李定国则是张献忠的义子具有继承权,可以说位份不相伯仲。孙可望希望占据统帅位置,两人难免会出现冲突。

2、性格上的冲突,李定国为人直率,孙可望则有野心,爱玩诡计,气量狭窄。在两人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还可以称兄道弟相安无事,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孙可望处处掣肘拆台,必然让李定国与其产生裂痕。

3、大义上的分歧,孙可望的目标一直是自己称帝,但本身的实力却远远不够。李定国希望的从民族大义上尊奉南明。这种分歧最后将两人推到了完全的对立面。孙可望为了称帝必须消灭李定国,李定国为了保住永历帝,不得不击败孙可望,两人只能落得同室操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