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原油宝穿仓事件张茜资料,据说亏损总额达300多亿人民币,大量购买原油宝的多头客户不仅账面亏损,还要被追缴几倍保证金。
此事引发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中行在原油宝交易中的责任及存在的漏洞。按中行原油宝交易规则,5月纽约原油期货停止交易日(北京时间4月21日,纽约4月20日)的前一天即北京4月21日凌晨5:00(纽约4月20日下午17:00)即停止交易,以当日交易终止时间实际收盘价格结算。由于疫情影响,春节过后中行原油宝及国内其他行的原油期货交易都没有开夜盘,调整交易时间为每日8张茜资料:00-22:00时。这就导致中行原油宝对纽约原油5月合约实际的交易终止时间定在了4月20日的22:00,即纽约时间的4月20日上午10:00时。这与纽约原油期货当日的实际收盘时间(即纽约4月20日下午17:00,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5:00)少了几个小时。由于是5月合约的最后交易日,中行原油宝失去了致命的几个小时交易时间,直接导致中行原油宝对接的纽约原油5月合约交易穿仓。针对这事现在引起的争议,孰是孰非要抓住几个关键点:
其一张茜资料,芝交所当日收盘结算价是-13.1美元,中行当日对客户终止交易时的价格是10.83美元,中行为何要以-37.63美元的价格与客户结算?
其二张茜资料,中行在终止交易前后,部分客户已经穿仓却没有按规定强行平仓,这是谁的责任?
其三,中行即便没有法律责任,也应该有道义责任和血的教训张茜资料。其四,危机之下,还是少点投机的好。
王震将军一生忠于党,忠于毛主席,他晚年虽然离开了领导岗位,但仍忧党忧民忧国,在临终前,他想的不是自已,而是留下了三句话:“我对不起毛主席,谁反对毛主席,谁就是婊子养的畜生。”、“毛主席比我们早看50年。”、“丢了毛泽东思想,丢了公有制,马克思主义者受难的时候就到了。”这一幕、这几句话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他在将帅的眼里是主心骨、是核心,将帅们对他除了敬仰,就是教佩。但社会上总有一些人不怀好意,攻击伟大的共产党,攻击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公然抵毁、污蔑、歪曲毛泽东思想,对于这种错误思潮,王震上将对毛主席推崇备至,他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斗争,坚决维护毛泽东的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在1989年1月,他对一些地方领导和部队将军说:现在就有那么一股歪风,不准讲毛泽东思想!你们不讲话,你们将军不讲话。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你们这些将军,也就没有我这个将军!”这些话掷地有声、震耳发聩。
王震将军,人称“王胡子”,他的部队能打仗、能生产,最著名的就是他率领359旅开垦南泥湾和在新疆屯边垦荒,他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传媒写作类话题】谢邀。蹭热点写文章,容易拾人牙慧。焦点访谈、冰点追踪、奇点爆冷,都会比热点凑趣多付出,也就从根本上可以避开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从众问题,由此写出的文章才会有个性、接地气,有感而发,有的放矢。何况蹭热搜、蹭热度、蹭热点并不是褒义词,类似于蹭吃蹭喝占便宜,对于搞文字甚至搞文学来说,不能从生活中来也无法到生活中去,则很难有好文笔。
我会写字写文章,就是与父亲通信开始的。父亲从1969年10月6日至1974年12月12日住在咸宁向阳湖和十堰丹江口,与我的通信,被报告文学作家贾宏图称作是我的函授大学,而我又称这些万金家书是昏天黑地时的最明亮灯盏。我靠写稿安身立命,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与父亲的通信打下的坚实基础。这些信我视若无价之宝,频遭动乱以及住址搬迁也终于保存了下来一一看我履历即如此:
李兰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闻专业高级编辑。历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总编辑。其间,援藏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担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红十字会通志·1904-2015》执行主编、总纂。出版专著《兰颂特写》《兰颂手记》,发表报告文学《首漂大界河》《三极上苍鹰》,叙事长诗《汪洋台》;CCTV文本《冰雪火》荣膺中国电视文艺奖星光杯,CNTV博客被评为中国网络电视台年度十大人气精英博主之一。1969年10月起李又然给长子李兰颂写的百余封信和一部自传,父子天各一方单凭书写捱到重逢的语境,纳入文集多为公共或民间珍藏:即以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和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支撑,旨在揭示文学史和教科书无尽谜底。贾宏图:《父与子:"万金家书"是"函授教材"一一为李又然之子李兰颂新书作序想到的》按语:全文载李兰颂散文集《兰颂特写》(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后由《哈尔滨日报》副刊转载(1993年7月4日星期日第六版),并被收入作者序跋集《活过·爱过·写作过一一我和朋友们的文学生活笔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原标题为《文化味及其他·序〈兰颂特写〉》,现标题为编注者所拟。
1985年的某一天,当李兰颂懵懵懂懂地走进松花江畔哈尔滨日报社那座七层大楼,在四层的一个房间里干起打水扫地拆信封编稿子的活计时,他的大作家的父亲李又然已于前一年的冬天,在北京与世长辞了。
李又然,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早年留学法国,并加入法国共产党中国支部,与罗曼·罗兰有过通信关系。回国后,在上海参加革命文化活动,与鲁迅曾有交往。继而转赴延安,经毛主席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著译甚丰,并扶植许多文学青年。艾青在狱中创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藜在窑洞创作的《延河散歌》,胡昭在朝鲜战场创作的《光荣的星云》,都是经他推荐,终于得以发表。
父亲李又然头上的这一个个光环,对儿子李兰颂来说,几乎都是阴影。当他还未出生,父亲因系胡风及鲁藜案而被审查;就在他两岁时,父亲竟被栽赃诬陷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骨干",随之被错定为大右派⋯⋯从此,幼小的李兰颂便开始了远离父母、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辽宁农村度过童年的重要阶段后,在北京街头当过报童,在哈尔滨干过跟马车、汽车和火车的装卸工。
直到1979年初,李又然恢复了名誉和地位。这之后,李兰颂很快由电工走进机关,但他只去北京和父亲见过四次面;他每次的探亲假,都将个人档案被记载的人物逐一采访,其中有丁玲、江丰、陈企霞、艾青、萧军等,并到各大图书馆搜集李又然著译的真版原件,为出文集和写论文作准备。
然而李兰颂的血管里毕竟流着李又然的血。在他和父亲分离的十三年间,父亲给他的"万金家书"即百余封信和一部自传,就是李兰颂全部的"函授教材",而这之后的四次见面,则是"面授"和"答辩"。李兰颂终于从一所无名的又是最有名的大学毕业了。他从他的父亲导师那里学来的不仅是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技法,还有人生观和艺术观。
李兰颂就是带着这些最重要的遗产走进报社大楼的,他当然比大楼里许多年轻人要"富足"得多了。所以,他总是出手不凡。尽管为别人做嫁衣的工作限制了他的才华的显示,但他还是不可抑制地偶尔露峥嵘。我在无意的浏览中,发现凡是署李兰颂名字的大小文章总有一种"异味"一一和报社所有记者都不同的味道。当时我还一时无法界定这种味道的类别。后来,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李兰颂的一篇杂文《市民荣辱论》,使我吃惊不小,我在心里说:这小子不可小看!后来这篇杂文得了奖,还被收入《中国青年杂文选》。
现在,当我十分兴奋地看完兰颂的这本文稿时,我似乎可以说出他文章的味道了,这便是一种"文化味"。如果具体地解释一下,那便是他文章中的历史纵深感、知识和信息的饱满以及一种书卷气息。这是一种悠长的清香,像浓茶,像烈酒,而不像漂着几点油星和几叶葱花的清汤。
在李兰颂多篇专访中,几乎每一篇你都可以闻到浓郁的"文化味"。写文化名人的那几篇,自然不必说。从《您心中啊⋯⋯》我们感受了丁玲先生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如火的爱国情思。《江河之爱是大海》,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悼念生父的散文之一,可以和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相媲美。就是那篇《总指挥总是你》,写的是城市建设的总指挥赵书然,而笔者不仅着眼他的建设功绩,而是着意点染赵书然的艺术家气质:他赞扬齐白石敢用反差强烈的色调;他欣赏米开朗琪罗将一座大山雕成群像的气概;而这正是一个文化大都市建筑师最重要,最让人信赖的素质。在那篇写中央电视台导演张子扬的专访中,他第一个透露了张子扬要漂流黑龙江的打算,不是渲染其新闻性,而是着重写张子扬和漂流同伴张茜荑的艺术经历,从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形态学的视角,说明他们漂流的意义。
还有一点要说到,李兰颂的这些有味道的文章写得很精细。做工精细,才能色香味俱佳。在那篇《杂文家与杂文》中,他写了陈凤翚拿着一把小黑折扇,而他拿着一把大白折扇,在边扇边谈中,他在思索用哪把扇子更好。他领悟到"粗俗的不一定强劲,文雅的不一定脆弱"这一哲理。他在写姜昆之女姜珊的专访中,特意写上姜珊的母亲李静民,跑到楼下用塑料袋罩上女儿的自行车鞍座,防止雨淋。这一细节使读者自然会感受到再天才的孩子也离不开亲人的培养和关照。
李兰颂的"文化味"来源于他的底蕴。这一方面是家传,即很大程度是他父亲李又然给他的"万金家书"一一近百封信和一部自传一一李兰颂全部的"函授教材"以及"面授"和"答辩";而更重要的还是后学,李兰颂的博学多才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这当然也包括他丰富的社会经历。我在欣赏和钦佩兰颂同志的同时,还有一丝隐忧。现在许多有潜质的青年记者,不重视读书,而是整天泡在会场、酒宴之中,多了些俗气甚至是流气,而少了书卷气。我为他们惋惜。
如果说,在开始读这本《兰颂特写》时,我还对这个书名有点疑义的话,那么现在,我可以说,这确实是本《兰颂特写》,别人谁也写不了。我只是有些不满足,希望兰颂还要写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要知道,要成为如父辈们的一个"家",一个"大家",那是很不容易的。无论是你,还是我,都还是刚刚开始。
1993年6月1日 松花江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