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回答这个问题陆勇案,哪个人物能让我记住一辈子,我脑海里面突然就想到了《青蛇》里面的法海了吧,”大威天龙,世尊地藏,般若诸佛,般若嘛牟哄”的声音不绝于耳,而且纹身的法海你可见过?感觉这个法海完全颠覆了我印象中法海迂腐老态龙钟的模样,霸气侧漏,说他打过佛祖我都信。
而且这部电影也值得一看陆勇案,故事的矛盾基础是“人妖之别”与“情欲之最”,僧不懂情,却成为了情的仲裁者,既然不懂,又何以分辨。妖不是人,却修成了凡人 的感情。僧谴责人的七情六欲,但自己也动了贪念,谁爱,谁痴,谁顽固,一目了然。
欢迎大家点赞或关注嗨影儿,谢谢大家了陆勇案。
中国社会是人情意识最浓的社会,这与中国古老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陆勇案。
人情意识从作为我们社会人文文化的内涵来说,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和睦和凝聚力,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因素陆勇案。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触角一旦触及到公共领域,就会和法治产生冲突,危害我们的社会。
为人处事,注重人际关系,讲究礼尚往来,人缘好,朋友多,是一个人人情味浓厚的象征;这种人平时家中偶尔遇到某种难处和闹心事,由于日常的积累,人脉广就路子多,有些看似难题,也能举重若轻解决。印证有句坊间俗语:维系一个人是一条路,得罪一个人就是一堵墙——中国人情社会往往劝人自劝的口头禅,也是中国社会”情与法“具体到某些公权行为人时的纠结点,许多肩负社会公平正义使命者常常彷徨和栽跟头的节点。当然这里边还伴随“意思、意思”利益的掺和,在利害关系面前没有空中楼阁的“人情",”面子“常常成为成法治精神的替代品。
由于世界上事物的纷繁复杂,情与法的纠结也无处不在,常常遭遇;今天有之,古代亦有之。
孔子虽为圣人,亦遇到过这样的棘手事。
孔子在鲁国任职时,有一个人举报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有人向孔子询问怎么处理,孔子犯了难,他一贯主张孝道,如果对这个”大义灭亲“的儿子给予奖励,那就与他的一贯宣讲的孝道犯冲,如果不奖励他,又违背他的”仁、义、礼、智、信“,与弘扬社会正气相悖,使他犯了难。
又有一次,一个在前方带兵打仗的头领,抓住了一个逃兵,交给孔子审问,谁知孔子还没开始审问,逃兵就大哭起来,向孔子诉说自己为什么临阵脱逃,是因为家里有个八旬老母,想着自己要是死了,就没人照护了,所以犯了军规,乞求看在家有老母的份上饶他一命。孝心可嘉,可又军法难容,孔子又遇到一个难题。
中国人情社会虽然是我们人文精神的传承,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情与法的执念上也有着另一句祖先对我们教诲,那就是”忠孝不能两全“,名传千古的就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从”亲情“无疑置于任何”人情“之上来讲,”情法不能混杂“从逻辑上也是顺理成章的扩展,在历史给我们塑造了如包公、海瑞等一些清官偶像,同时时刻给予着许多“在其位、谋其政者醍醐灌顶的警示:在情与法面前永远不要辜负自己的天职。
没有法治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人情味的社会也是不可思议的,让二者各行其道,使我们社会良性运转,应是我们追求和致力于完美实现的目标。
秋风500原创首发
2020年7月2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