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很多,最著名的除了苏定方、张士贵之外,应该就是唐朝李道宗、宋朝潘美了苏定方。
一苏定方、李道宗
(李道宗)
与题主说到的张士贵一样,李道宗被摸黑也是因为关于薛仁贵的小说、评书苏定方。这个原因也简单,因为历史上的薛仁贵在唐朝征高句丽的过程中虽然表现英勇,但几次都并不是主将,小说、评书为了拔高薛仁贵的功劳,自然要找几个所谓的“嫉贤妒能”的人背锅,张士贵和李道宗就不幸成为了这样的人。
(张士贵)
先多说几句张士贵,因为他跟李道宗情况有些类似苏定方。“薛家将”故事中的张士贵,嫉贤妒能,甚至有谋反之心。但实际上张士贵仅仅是在唐太宗征高句丽时是薛仁贵的上级而已,那一战,薛仁贵表现英勇,被李世民一眼看中,甚至表示,“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从此,薛仁贵由一名普通士兵一路升迁,仍然追随张士贵镇守玄武门。没有任何记载说张士贵曾经欺压过薛仁贵。而等到薛仁贵参与高宗朝的东征时,张士贵已死,更不能迫害他了。把张士贵树立成反面典型,恐怕就是想要表现薛仁贵的上司无能,尸位素餐,躺在功劳簿上作威作福。
(薛仁贵)
如果说张士贵因为是薛仁贵上司而被抹黑的话苏定方,李道宗就是因为他的皇族身份。自古皇族在演义小说中往往就是贪财好色、欺男霸女、性情古怪,甚至阴险狡诈、图谋篡位。所以,李道宗也就被这么在小说、评书中被定了型。说他因为爱妾张美人的关系一直暗害薛仁贵,这显然就符合人们心中的王爷形象。而薛仁贵初出茅庐的唐太宗东征高句丽之战,李道宗也参与了,一度英勇作战,但却有一次土山失守受到唐太宗责罚。这恐怕也是李道宗被黑的原因。但是,李道宗的过错与薛仁贵也没有任何关系,那时候薛仁贵只是个小兵。而高句丽让隋唐三代帝王折戟沉沙,战败也实属正常。
历史上的真实李道宗,则是一个难得的将才,被李世民称为当时“三大名将”之一(另两人为李世勣、薛万彻)。李道宗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太宗李世民的族弟,但却没有因为皇族身份养尊处优。李道宗在唐朝开国战争中就屡立战功,追随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击败刘武周大将宋金刚,在虎牢关大破窦建德、王世充联军。李世民即位后,李道宗更是高歌猛进。在贞观三年随李靖、李世勣大破东突厥,并亲自押送颉利可汗回长安,了结了隋唐四代帝王的夙愿。随后,李道宗又随李靖在青藏高原千里奔袭追杀吐谷浑伏允可汗,参与铸造了唐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当然.,人无完人,功成名就的李道宗也有过贪赃劣迹一度被下狱罢官。但不久就起复,虽然也有过高句丽战场上的失利,但胜败兵家常事。之后也在贞观二十年与李世勣一起北击薛延陀,挽回尊严,保证了一代名将的荣耀。晚年的李道宗却是凄凉的,高宗永徽四年,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为了铲除异己,借房遗爱案大做文章,屠杀无数朝中与自己不和的皇亲勋贵,李道宗也被诬告获罪流放,死于途中,直到长孙无忌倒台才获得平反。
(李道宗与尉迟恭)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评书、小说、影视剧中所说的尉迟恭打李道宗倒是确有其事。不过不像文艺作品中说的李道宗如何恶毒尉迟恭伸张正义,事实上这件事纯粹是尉迟恭的不对。当时李世民设宴,尉迟恭觉得坐在他前面的人功劳不如他,因此起了争执。当时李道宗坐在尉迟恭下手,慌忙起身劝架,却被盛怒的尉迟恭一拳打中眼睛,几乎打瞎。为此,李世民以汉高祖杀韩信、彭越的典故警告了尉迟恭,尉迟恭深感害怕,从此不敢再居功自傲。
二、潘美
潘美,北宋开国名将,但人们提起他就说是陷害杨家将的奸臣。实际上是个误会。
历史上的潘美,在北宋开国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随太祖赵匡胤南征北战,率军灭南汉、随曹彬灭南唐,太宗即位后又随太宗灭北汉,并且两次宋太宗伐辽时都担当了重要任务。而这也就是他被黑的根源。
小说、评书中的潘美(或写作潘仁美、潘洪)是潘贵妃的父亲,因为杨业的儿子杨七郎在擂台打死自己儿子潘豹,怀恨在心,在北伐辽国,杨家将担任先锋时故意害死杨业父子。甚至他还意图勾结辽国篡夺宋朝江山。会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还要从杨业之死说起。
(杨业)
杨业是北汉睿宗养子,赐姓刘,与睿宗子侄辈用同样的继字,所以在北汉叫刘继业。等宋高宗灭北汉,刘继业归降,复本姓杨,本名一个业字,但辽国将其记录为杨继业。因为杨业擅长统帅骑兵,多次与辽国交战,人称杨无敌。雍熙三年,宋太宗下令北伐,二十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进兵,原计划由实力最强的东路军佯攻,吸引辽军主力,等中西二路得手后合围辽军,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由于东路军主帅曹彬指挥失当,开进太快,没等中西二路得手就孤军深入,被辽军断了粮道,军心大乱,取粮过程中被辽军重创,几乎全军覆没。东路军主力尽丧,另二路只有撤退。辽军又扑西路军而来。潘美是西路军主帅,认为当时情境只有靠骑兵断后才能成功撤离。西路副帅杨业最擅长指挥骑兵,自然由他断后,杨业本不肯去,却被监军刺史王侁言语相逼,不得不去。临行前希望潘美王侁在陈家谷口设下伏兵接应,二人答应。谁知等杨业撤退到陈家谷口发现没有援军。最终杨业力战不敌,被擒后绝食而死。实际上,并非潘美不守信用,而是王侁坚决撤退,潘美有劝阻,但实在拦不住,只好跟着走。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监军在军队中是有无上权力的,他们可以将将领的行为直接汇报皇帝,将帅得罪监军,等于自寻死路。所以,王侁心意已决,潘美控制不住。何况,如果主帅与监军失和,身边数万将士恐怕也难逃灭顶之灾。而等到杨业惨剧真相大白,宋太宗也明白谁才是主要责任人,王侁被除名,流放金州,五年后召回,死于途中。而潘美仅仅被降官,足见这不是他的主要责任。
但是老百姓恐怕搞不清楚军队中监军的威力,以为什么都是主帅决定,就把杨业之死扣在潘美头上。此外,潘美是外戚身份,倒不是小说中说的他女儿是宋太宗的贵妃,真实情况是他八女儿是太宗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真宗赵恒的妻子。但是当时赵恒连太子都不是,只是韩王,并且没几年后,潘氏就死了,都没熬到赵恒即位。虽然赵恒即位后追封了潘氏为皇后,但这个时候潘美也死了,真可谓根本没沾到一点外戚的光,却因为这个莫名其妙的外戚身份,更加被老百姓唾骂,老百姓总认为国丈这种人都是无恶不作的。就这样,一代名将成了白脸奸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