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就是乾隆朱桢个人资料,他的名字原本写作“弘曆”,繁体字,日字旁,后被简化成“历”而已。

朱桢个人资料:雍正的儿子几乎都是弘字辈,第二字带“日”旁,为什么弘历例外

古代皇室取名十分讲究,同一辈分的男子,如果名字只有一个字,一般是同一个偏旁;如果名字有两个字,一般第一个字相同,表示辈分,第二个字也是同一个偏旁朱桢个人资料。

朱桢个人资料:雍正的儿子几乎都是弘字辈,第二字带“日”旁,为什么弘历例外

以明朝为例,开国劳模朱元璋在世时,已经给后世子孙定好了取名规则,必须按照“木朱桢个人资料、火、土、金、水”的五行偏旁取名,比如:

朱桢个人资料:雍正的儿子几乎都是弘字辈,第二字带“日”旁,为什么弘历例外

儿子辈名字都是木字旁,如朱标朱桢个人资料、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

朱桢个人资料:雍正的儿子几乎都是弘字辈,第二字带“日”旁,为什么弘历例外

孙子辈名字都是火字旁朱桢个人资料,如朱高炽、朱高煦(古代四点水属火字旁);

重孙辈是土字旁,如朱瞻基、朱瞻埈、朱瞻墉;

再往下一代是金字旁,如朱祁镇、朱祁钰;

再往下一代是水字旁,如朱见深、朱见泽、朱见潾、朱见湜;

再下一代又回到了木字旁,如朱祐樘、朱祐杬、朱祐棆。

如此循环往复。

“木、火、土、金、水”偏偏的字数有限,老朱的后代又特别多,所以出现很多生僻字,很多字跟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名称一致,老朱也因此被戏称为“化学老师”。

再来说说清朝,皇室取名规则和明朝类似。

以康熙为例,他的儿子都是胤字辈,名字第一个字都是“胤”,第二个字都是“礻”字旁,如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十四阿哥胤禵。

但清朝还讲究一个避讳,即便是亲兄弟的名字也不能和皇帝相同,比如四阿哥胤禛(雍正)登基后,就把兄弟们名字中的“胤”字统一改成了近音的“允”字,即允禔、允禔、允祉、允祺、允禵等等,只是我们后人研究时不需要避讳,所以仍以“胤”字称呼。

再看雍正的儿子们,都是弘字辈,名字第一个字都是“弘”,第二个字都是“日”字旁,如大阿哥弘晖、二阿哥弘昀、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曆、五阿哥弘昼,等等。

我们现在写乾隆帝的名字都是弘历,但古人使用繁体字,“历”的繁体字是“曆”或“歴”,这两个字通用,从取名规则看,乾隆的名字用的应该是“曆”这个字。

由此可见,乾隆的名字“弘曆”是符合取名规则,第二字带“日”旁的,只是后来我们推行简体字,把“曆”字简化成了“历”字而已。顺便说一下,清朝的皇室成员出生后,都会报管理皇室事务的宗人府,并上报皇帝给选定名字,但据说乾隆在出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大名,而是一直使用小名“元寿”。

民间传说乾隆的身世有问题,有的说他是雍正的婚外私生子,有的说他压根不是雍正的儿子,而是海宁陈氏的儿子,所以长时间得不到皇室认可。这种传说纯属无稽之谈。

雍正有6个序齿的儿子,弘历只是第四子,但雍正对他的教育培养十分上心,弘历在12岁时首次见到爷爷康熙,康熙也对他极其赞赏,有隔代指定他继承皇位的意思,这样一个被康熙、雍正两大帝王一直看好的子孙,不可能是民间谣传的私生子甚至外人。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朱元璋是根本不可能抄袭元素周期表的,因为他没有穿越时空的能力。

朱桢个人资料:雍正的儿子几乎都是弘字辈,第二字带“日”旁,为什么弘历例外

朱元璋子孙后代们的名字之所以和元素周期表有那么多重合,很大程度上跟朱元璋子孙后代们取名方式的包罗万象有关。

朱桢个人资料:雍正的儿子几乎都是弘字辈,第二字带“日”旁,为什么弘历例外

朱桢个人资料:雍正的儿子几乎都是弘字辈,第二字带“日”旁,为什么弘历例外

朱桢个人资料:雍正的儿子几乎都是弘字辈,第二字带“日”旁,为什么弘历例外

朱桢个人资料:雍正的儿子几乎都是弘字辈,第二字带“日”旁,为什么弘历例外

朱元璋孙子们的五行取名方式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小时候的名字非常简单,叫做朱重八,跟他父亲、爷爷的名字一样,都是非常简单的姓氏加数字,普通、简单到了极致。

或许是孩童时期名字的简单刺激到了他,所以在他功成名就、登顶皇位之后,他对自己后代名字的取名方式就变得执着了起来。

当时,他直接给他的儿子们作出了规定,让他们在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取名字的时候,必须得遵循他给出的20字口诀来取,用这个口诀中的字来做名字中的第2个字以及辈份。

比如他给朱棣皇帝的口诀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翎常由……

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朱棣皇帝儿子辈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就必须是高,比如朱高炽、朱高燧;孙子辈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就必须是膽,比如朱瞻基、朱瞻垠,如此类推。

除了辈份的规定之外,朱元璋在自己后代取名字方面,也做出了其他的规定,规定后代们名字的第三个字必须按照五行轮转的方式来取。

每一辈人,都有着相关的五行属性。

比如朱元璋孙子辈的五行顺序正好是火,因此朱元璋孙子辈所有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必须带上了火偏旁,朱高燧、朱高煦等人正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他曾孙子辈的五行顺序正好是土,因此他曾孙子辈所有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就得带上了土偏旁,比如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垠……

包含所有金元素字体由于朱元璋子孙后代们的数量在后来发展得过于庞大,所以汉字中有关于五行元素的字就渐渐不够他们使用起来,在一些字不够用情况下,他们就自己创造出了一部分带有五行偏旁的字。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不会奇怪元素周期表中的大部分元素为什么和朱元璋子孙后代们名字中的一些字那么巧合地相似了。

毕竟汉字中有金字旁的字就那么一些,而元素周期表中的大多数元素都是金属元素,在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想找到不和朱元璋后代们名字重合的金属元素字体都难。

元素周期表并非参照明朝族谱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翻译,现在一直有着一个传闻,说是清朝时期的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拿明朝皇族的族谱做过参考。

这种说法虽然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但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件事情是真的。

首先,徐寿本人并没有向其他人透露过这种说法,当时的人们也没有说过类似的言论。

这种言论,是到了现代才出现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能证明这个说法的不切实际,那就是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所用的所有金属元素字体,早在明朝之前就都已经出现了。

徐寿如果想要寻找金属元素的字体,只要翻阅一下相关的字典就能轻松找出一大堆,何必辛辛苦苦从朱元璋族谱中辛苦翻阅、查找自己心仪的字呢?

这样显然不合理,因此我们可以推出这个说法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