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是被当地人打死的安妮海瑟薇断背山,他老婆只知道他死了,但是不知道怎么死的,所以撒谎了。
jack老婆打电话时安妮海瑟薇断背山,说jack怎么死的时候,注意她火红色的假指甲,英语中fake nail有说谎的意思,大意是自圆其说,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的话,所以被轮胎砸死,是他老婆的想象。
基本介绍安妮海瑟薇断背山:
《断背山》是由李安执导安妮海瑟薇断背山,杰克·吉伦哈尔、希斯·莱杰、安妮·海瑟薇、米歇尔·威廉姆斯主演的爱情片,于2005年12月9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安妮·普鲁克斯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安妮海瑟薇断背山,讲述了1963年至1981年的美国怀俄明州,两个男人之间情爱与性爱存在着复杂关系的故事。
该片在威尼斯电影节夺得金狮奖,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八项提名,并夺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
扩展资料:
幕后花絮
杰克·吉伦哈尔在决定出演《断背山》的消息传出之后即被好莱坞业内人士认定为其所做出的“最愚蠢的决定”,并预言可能导致其事业的完蛋。
由于杰克·吉伦希尔的成长背景与角色相距甚远,为此他特别在“牛仔训练营”中训练了一个月,最终博得了李安“马骑得很性感”的赞许评价。而来自澳洲西部的希斯·莱杰虽然在气质上与美国西部人颇为相似,但为了“形、神、音”兼备,特别拜师学了一口粗鄙的德州牛仔腔。
希斯·莱杰和杰克·吉伦希尔在拍摄现场倾情投入,而希斯·莱杰还几乎弄破了杰克·吉伦哈尔的鼻子。
片中貌合神离的希斯·莱杰与米歇尔·威廉姆斯却在合作中擦出了爱情火花。
拍摄期间李安同绵羊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他一整天都试图使羊群去饮用溪流中的水,但绵羊除了池塘和水坝中的水以外不会饮用任何活水,最后只得放弃了这一镜头的拍摄。
在香港乃至华人文化圈中,因为此片的影响“断背山”或“断背”遂成为成为同性恋(尤指男性同性恋)的代称。而在澳门其原著十分畅销。电影亦于2006年4月在澳门旅游塔上映。
《断臂山》上映十年之后,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断背山
但不知道从何时起,黑安妮海瑟薇在美国好像变成了一个潮流。盲目黑,跟风黑,甚至连笑一下说句话都能在推特上被“批斗”。据了解,2013年奥斯卡颁奖典礼时,安妮获奖感言里每句话都有人在批评,推特上每分钟就有19685条推特是在骂她的。
对此,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一脸黑,安妮是出轨当小三了?还是杀人放火了?然而,她什么都没做。
1982年,安妮海瑟薇出生在美国。从小就看妈妈演出的她,在儿时时就曾立下志愿希望像舞台上的妈妈一样端庄美丽大方。为此,她十年如一日的在不断努力着。
高中时,安妮曾出演舞台剧《金粉世界》,并一举拿下“新星奖”(该奖专门表彰有表演才能的在校生)
后来在17岁时,安妮出演《Get Real》。
尽管该剧仅一季便被砍掉,但安妮却被当年的青年艺术家奖提名为最佳表演奖。
演技之芽,由此根深蒂固。后来的经历说来让人啧啧称奇。说她是一名被命运眷顾的女子,或许也绝不为过。
2000年,18岁的安妮在试镜《公主日记》时,意外的从椅子上摔了下来。然而就是这一摔,让导演一眼相中。
而自此之后,安妮的好运始终没有停止。从《断背山》到《穿普拉达的女王》再到《悲惨世界》,一夜爆红,角色的突破,以及和梅姨的同场竞技。而2013年时,安妮凭借《悲惨世界》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
无疑,安妮的演艺事业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然而在美国人眼里,奥斯卡如同百花奖一样,不太值钱。你得过奥斯卡又怎样?我照样还是讨厌你。
他们说,安妮“用力过猛”。不仅在演技上,容貌上如是。
有人说:一个脸的面积明显不够五官用的女人。
神吐槽,没错。一张巴掌脸的标配应该是大眼睛高鼻梁樱桃小嘴,一副惹人怜爱的模样。但安妮却并非如此。
过大的双眼,过高的鼻梁,过猛的双唇。这样的配置,使得安妮的巴掌脸看起来更加渺小。很多人说她这样的长相奇丑无比,根本不搭。不尽相同,在我看来这却是另一种美。
或许你也不喜欢她,但是他却用精湛的演技俘获着每一个粉丝的心。
中国人把安妮·海瑟薇看做美国版的“小燕子”,但是美国人却不太喜欢她,甚至曾有某家美国媒体把她评为:“2013年最讨厌的名人”,与深受美国大众喜爱的詹妮弗·劳伦斯所受到的拥戴形成鲜明对比。《纽约时报》、《新共和》和《纽约客》的博客都曾有文章拿人们讨厌她这件事情当严肃的话题来说,足见此种情绪的广泛程度。
有国内网友评论认为,安妮·海瑟薇看起来太完美太假,詹妮弗·劳伦斯大大咧咧很真实,美国人喜欢的是她这样的“糙汉子”性格。
詹妮弗·劳伦斯(左)和安妮·海瑟薇
的确,美国媒体也总结,人们对安妮·海瑟薇的指控是“连吃饭喝水都像在演戏,上个娱乐节目之前都要对着镜子练习几十遍,随口讲出来的笑话全都是打过草稿。”“海瑟薇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精心策划、预先排练过的。她的不真实——或者说她给人的不真实的感觉——是如今的大忌。”应该是大家感觉安妮·海瑟薇表现得太“用力”了,所以显得太功利不洒脱,引发出了人们对她的反感心理。
但正如《纽约时报》的评论所说:必须指出的是,没人认为她做错了什么。相反,海瑟薇似乎成了一面照亮我们不足的镜子。就好比中国家长嘴里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她岂能不成为你的心头之恨?
好在大众的情绪也是受到环境影响的,很多人反感安妮·海瑟薇也是跟随式的反应,别人越这么说,自己看安妮·海瑟薇也就越觉得像是那么回事。而情绪化的东西总是不长久的,现在已经是2017年,经过几年的淡化,加之安妮·海瑟薇自己的成长和改变,“黑”她的言论终究会随风而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