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中國最通行的古文选本窦娥冤的作者是谁,中國散文清晰的发展脉络尽在其中,是一部细致独到的准文学史,一本最佳的古代传统文化读本,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古文观止》从文学的角度阐释中华文明的幽深和博大,揭示历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融各种文学枝巧为一炉,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浏览中國传统散文的规范读本,其书自清初定稿以來,雅俗共赏,流播所及,脍炙人口,熏陶和滋润了三百年间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子,熟读《古文观止》其中的文章,就能把握中國古代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

"观止"二字,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札在鲁國欣赏周乐,观看韶韶箭音硕舞時一赞叹曰"徳至矣哉!大矣"认为其舞蹈美妙绝伦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叹道"观止矣"后用成语"叹为观止"來赞赏事物美好到了极点,本书名用"观止"意在说明本书将古文的精华选尽,尽收眼底。

全书一共有12巻,上起周代下迄明未的历文章222篇,论说抒情,写景状物,众体兼备。

《古文观止》的编者原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其徧者吳乘权,吳大职叔侄俩,两人均是山阴(今浙江绍兴)籍,吳乘权,清初人生卒年不洋,字楚材,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吳大职,清初人,生卒不详,字调候是吳楚材的子侄辈,本书原序称他"奇伟调扰,敦尙气谊",嗜"古学"而"才气过人"他一生的经历,是在家同叔父一道教书,编选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正蒙养而裨后学"。

《古文观止》是一部比较系统的通史性选本,将历代传颂的名篇尽可能选入,又重点突出,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矮记,倝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等有名诗人的大作列入其中,所选既有三四千字的大块文章,是一篇精练的,便于诵读的传统千古的佳作名篇。

《窦娥冤》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中说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毫无疑问,元曲便是元朝的“一代之文学”,在中国古今文学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窦娥冤的作者是谁:《古文观止》这部小说作者是谁写了什么内容

窦娥冤的作者是谁:《古文观止》这部小说作者是谁写了什么内容

而元曲的代表作——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正是元曲文学中的瑰宝之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中的代表作品,流传至今,在中国文学史有着颇高的群众基础与文学价值。

窦娥冤的作者是谁:《古文观止》这部小说作者是谁写了什么内容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未局限于原故事中东海孝妇沉冤得雪、正义重申的主题,而是更多地折射故事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演进中的必然规律。

窦娥冤的作者是谁:《古文观止》这部小说作者是谁写了什么内容

窦娥冤的作者是谁:《古文观止》这部小说作者是谁写了什么内容

(明·《元曲选·窦娥冤》)

窦娥冤的作者是谁:《古文观止》这部小说作者是谁写了什么内容

《窦娥冤》讲述的是穷苦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七岁的女儿窦娥(原名端云,三岁丧母,命运悲戚)卖给了蔡婆婆当童养媳。十年后十七岁的窦娥与蔡婆婆的儿子成了亲。只是好景不长,两年后蔡婆婆的儿子去世,十九岁的窦娥不幸守寡。之后窦娥被张驴儿看上,张驴儿本想毒死蔡婆婆以强娶了窦娥,只是阴差阳错地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这张驴儿还诬陷窦娥,声称只要窦娥答应与其成婚便不告官,窦娥不从。于是张驴儿将窦娥告上了衙门,衙门的州官收了张驴儿的贿赂,便直接判了窦娥有罪,窦娥拒不认罪,之后州官拿蔡婆婆相要挟,窦娥只好认罪。窦娥在被行刑前发下诅咒:“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一一应验。之后如愿做官的窦天章收到女儿的托梦,最终为其平反昭雪。

(明人臧懋循所编《元曲选》插图)

窦娥的故事在民间之所以广为流传,一方面正是因为窦娥之死影射的是当时元朝黑暗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说到大环境下元朝的政治现实,我国著名学者王学泰在其著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有说到元朝与成吉思汗所建立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有着先天的联系,其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的发展与宋代相比都出现了大倒退。由于长期的征战,致使社会割裂、百姓苦不堪言。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也有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朝的社会局势已然是极端动荡的,底层百姓生如浮萍。窦天章作为一介穷苦书生,债台高筑,只得卖掉女儿去抵债,以铺就自己的仕途之路。这是元代底层百姓的悲剧,也是下层人民不得不做出的抉择。如若生活幸福,谁会愿意用舐犊亲情去换取一纸功名?

而这样的抉择,在当时的政治现实下,其实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常听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而在当时动乱的时代之下,人们何尝不是在负重前行呢,背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苦难与血泪。底层的人,活着,本已艰难,偏偏还要去实现宏图抱负,那只能有所牺牲了。而窦娥,便是那个时代之下的牺牲品了。窦娥不仅仅是窦娥,她更是广大悲惨民众的缩影,是时代悲剧的具体凝结。我们看到的是窦娥个人的悲剧,其实影射的也正是万千底层民众的挣扎与苦难。

(明人臧懋循所编《元曲选》插图)

窦娥得以沉冤昭雪,是关汉卿个人性格的体现,也是当下文人反叛世俗秩序的寄托。

通常,文人作品写作的出发点一方面是反应社会现实、升华主题,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寄托作者个人心志、聊以自慰。这样的说法在《窦娥冤》作者关汉卿身上也是适用的。元代社会动荡,很多文士为了生活,在江湖上奔波,沉入社会底层。王学泰的书中也有介绍,号称“杂剧班头”的关汉卿便寄居在城市里,与江湖艺人打成一片,特别是与当时的杂剧表演艺术家们甚是交好,《元曲选》的编者也评价关汉卿“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也正是在戏曲的创作中,关汉卿更感受到自己与时代与生活的关联,也正是在这戏曲的创作中,其个性、其思想才得以显露张扬。

关汉卿向来玩世不恭、天性风流、放浪不羁,不拘于世俗束缚,追求公理之心。他对仕途绝望,寄身于江湖之中,这是他个人于时代大潮下的自主选择,却也是当时世俗秩序下的被迫选择,因为元朝阶级等级森严,难以逾越,元朝的统治者也故意将文人儒生推向被社会所贱视的艺人地位上去,对知识阶层一贯轻视,个人之力根本无力撼动社会既存之秩序。关汉卿只得在以自己的方式顺应当朝秩序的同时,亦以所作之戏曲对当朝作出了反抗。而《窦娥冤》中窦娥临死前下的诅咒“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离奇超现实现象的一一实现,也正是关汉卿内心不羁心性的体现。

在写作手法上,《窦娥冤》融合了高超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怀,作品在具备文学价值的同时,也显现了超高的艺术价值。

《窦娥冤》虽是悲剧,结局却也是让人欣慰的。所以,《窦娥冤》这部作品也正是一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反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情怀,这也使得其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据考证,约有八十六个剧种改编、演出过此剧。这个剧现存的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等。

(明人臧懋循所编《元曲选》插图)

虽然时代变化,但优秀的作品代代相传。《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是独一无二、不可动摇的,如今,在当下这个新时代,这部作品依然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循着《窦娥冤》的文本,我们依然可以获取更多的智慧与思考,也正是在元朝这“一代之文学”里,我们可以不断去发掘、品味它所独特的魅力。

欢迎关注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