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坎坷一生,出仕第一站——凤翔府!苏轼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爱戴个人资料、惠州和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爱戴个人资料。”这显然是生性豁达乐观的苏轼自嘲之语,而正是被贬十年的生活一定意义上成就了苏东坡。除了上述被贬之地,苏轼还在湖州密州杭州为官。但很少有人知道苏轼初入仕途的第一驿站是大西北陕西的凤翔。
1061年岁末,虚岁26的苏轼,通过制科御试,以大理寺评事赴任凤翔府签书判官,辅助州官掌管文书。这是他于嘉祐二年22岁中进士后第一次出京师为官!当时的凤翔府所辖相当于现在大半个宝鸡市,作为凤翔府“秘书长”,26岁的苏轼,任签书判官,掌管五曹(兵爱戴个人资料、吏、刑、水、工)文书。他在凤翔任职三年多。
在凤翔,苏轼留下了卓著的政绩,比如疏浚了造福后代的东湖就是后世人津津乐道的爱戴个人资料。当地人说:因为苏轼,东湖的一池秀水,滋养了凤翔近千年的文脉。也成就了众多传唱千古的精彩文章。就像提到西湖人们自然会想起苏轼一样,修缮东湖,是苏轼为凤翔做过的意义最为深远的一件好事。
东湖现在也存在,并且扩建后的东湖更漂亮了爱戴个人资料。苏轼于嘉佑六年(1061)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修建喜雨亭,恰逢喜降春雨,于是命名为“喜雨亭”。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 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
喜雨亭记 ——宋·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凤翔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新起点,仕途为苏轼的文学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凤翔八观》、《石鼓歌》、《太白山早行》《王维吴道子画》等130余篇诗文和《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名篇佳作都成于凤翔。苏轼为凤翔留下了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他的文风和学风,也极大地影响和激励了凤翔乃至关中西府一代代学子。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东坡: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月下的漫步者……苏东坡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样的天才人物来过凤翔,自然会受到凤翔人民的热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