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白起和芈月!

白起和芈月:秦宣太后和魏冉谁才是白起的伯乐

魏冉白起和芈月,秦国丞相,帮助自己的外甥坐上王位,帮自己的姐姐坐上太后之位。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秦国独揽大权。秦国之所以削弱诸侯,占领各地,这都是穰侯的功劳,在秦国史上是一位核心人物。

白起和芈月:秦宣太后和魏冉谁才是白起的伯乐

白起和芈月:秦宣太后和魏冉谁才是白起的伯乐

  在魏冉的介绍中,关于魏冉的后代没有任何记载白起和芈月。亲人中只有他的姐姐芈八子,同母兄弟芈戎,三个外甥秦昭王嬴稷、高陵君嬴显、泾阳君嬴悝。

  魏冉是跟随姐姐芈月到秦国的,在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又是作为姐姐芈姝的陪嫁去秦国的。剧中芈月在秦宫受尽受尽世态炎凉,受到不少人的陷害,一次又一次 陷入困境。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芈月在开始入秦时并不受待见,地位也不高。面对这样一种情境,魏冉跟随芈月,想必也吃了不少苦,在秦宫不知受到哪些非人的待遇。以这样的背景为铺垫,魏冉到后来位高权重时,为什么没有后世记载呢?因此不少人就怀疑,魏冉在刚入秦宫时,是不是受到宫刑,成为太监。  魏冉走上政治舞台,是因为他从小就爱护姐姐,在看到母亲的悲惨经历后,他不想让姐姐沦为和母亲一样的下场。于是他从小就苦练兵法,勤奋学习。逐渐在秦国实现 了自己的政治梦,并在惠王、武王时就位高权重,拥护昭王继位后,更是一手遮天。因此,魏冉是不是太监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创造的辉煌。秦昭襄王和魏冉关系如何?  秦昭襄王赢稷,秦惠王的儿子,母亲为宣太后。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在秦武王死后回国和弟弟争夺皇位,在魏冉的拥护下,坐上王位。在位57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之一。  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母亲宣太后和魏冉是同母异父的姐弟。魏冉在秦惠王时就位居朝臣。在秦武王继位后更是职位高升,成为秦国的重臣。武王猝死后,以惠文后 为首的魏外戚拥立公子壮,以宣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拥立公子则,两股势力势均力敌,不相上下。这个时候,位高权重的魏冉成为关键人物,魏冉决定支持姐姐,将自己的外甥秦昭襄王推上王位。并用武力消灭了所有争夺王位的人,稳定了昭王的王位,稳定了秦国混乱的局面。  秦昭王继位时,因为年纪尚小,所以都由魏冉和宣太后把持国政。在魏冉的帮助下,秦昭公第一次称帝,向天下展示了秦国可以统一天下的意志和实力。在任丞相期间,奋勇杀敌,巩固了秦昭襄王的地位,为秦国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魏冉是怎么死的?  魏冉是怎么死的?活了多少岁,正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因为时间在公元前,那时候的记录较为简略。所以魏冉何时生,何时死,年终多少岁,这些都是个谜。但历史上对魏冉的死,还是有所记录的。这样一位贡献巨大,战功卓越的人物,怎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话就被免职呢?对于这个问题,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分析了两点原因白起和芈月:

  第一白起和芈月, 魏冉借秦国的势力,屡次攻打齐国,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陶邑,增加自己的势力,这其实是对秦国的威胁。  第二,他富可敌国,权力过大,对秦王构成了严重威胁。因而,魏冉的这种结局是必然的。  面对这样的结局,魏冉当然想不过,最终忧愤而亡。魏冉的岁数我们可以大概推算一下:惠王死的时候是前311年,那时他已经步入政界,说明当时魏冉已经成年。他被放逐时是前265年,这样算,魏冉最少活了60岁。古代这算高高寿了,据历史记载,古人的平均寿命低的惊人,30岁到40岁的寿命,不过这只是推算,具体时间还有待考证。

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我们提到芈月不得不提魏冉,魏冉是芈月同母异父的弟弟,与姐姐相对轻松愉快的童年生活来说,魏冉的童年是凄惨的。芈月生母向夫人向妃备受楚威王宠爱,楚威王对向妃的宠溺,让王后十分不悦,王后怕得势的向妃动摇了自己在宫中的势力,这颗对自己和太子极其危险的眼中钉,在她看来是非除不可了,于是楚威王死后,向妃受到威后的严重打压及报复,王后借故把向妃逐出宫,逼迫向妃嫁给了一个市井小人,此人姓魏。向妃与此人生的孩子,即为魏冉。因为从小就跟姐姐比较亲近,所以在他父母离世后跟芈八子到了秦国。魏冉从小就喜欢看兵书,并有远大的志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位居朝臣,有所作为。在秦惠王时,魏冉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在武王时很受重用。武王在23岁时突然暴毙,因为没有子嗣,武王的弟弟都开始争夺皇位。武王死后,与姐姐联手,将自己的外甥推上王位,从而把持朝政,手握重权。并用武力消灭了所有争夺王位的人,稳定了昭王的王位,稳定了秦国混乱的局面。在昭王年纪尚小时,和宣太后把持国政。。从此便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后更是亲自上阵杀敌,领兵东征,战绩卓越。秦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十月,魏冉与齐国结盟,继续推行远交近攻策略,齐称东帝,秦称西帝,夹击三晋和楚。十二月,齐听苏秦计,自动取消帝号,联络赵魏韩楚再次攻秦。秦昭王二十年,苏秦,李兑组织齐赵魏韩楚五国联军攻秦。尽管这时白起以声名显赫,魏冉老谋神算,其被动局面无法改变,秦再次割地求和。魏冉从军事惨败中谋划策略,认识远方的齐国是秦在国际上的最大威胁。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昭王与楚顷襄王在宛相会;和赵惠文王在中阳相会;秦主谋攻齐。秦昭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84年),秦昭王和魏昭王在宜阳相会;和韩王在新城相会。请赵惠文王联络燕昭王5国攻齐谋成。五国联军由名将乐毅带领攻齐,齐国被攻破。秦尉斯离攻取齐国先前占领的宋国陶地。陶像一个锲子一样锲在赵魏齐楚之间,秦国决定把陶变成插入敌后的根据地,形成秦、陶两面夹攻韩赵魏楚的战略局面。昭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又加封陶(今山东定陶)。陶本属宋国,是战国时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历来为各强国所垂涎。齐泯王灭宋后,被齐国占领。乐毅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后,秦将斯离占领了陶。宣太后把陶封给了魏冉。宣太后把陶封给魏冉,认为只有魏冉才能守住这个四面受敌的敌后根据地。陶是当时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经济上足以自给,魏冉给陶又增添了不少秦国的精锐部队,使根据地更加牢固。齐国被攻破后,田单虽然复国,但其实力已严重削弱,无力拔除这棵钉子。魏冉封陶后,七国形势已发生很大变化。秦国出现了统一六国的先机。秦昭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魏冉将兵攻魏,打败魏国的名将芒卯,入北宅,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求和。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魏国背秦,与齐结盟。魏冉伐魏,斩首四万,击败从韩国投奔魏国的名将暴鸢,得魏三县。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魏冉与白起、客卿胡阳攻韩赵魏,取华阳、卷、蔡阳、长社、观津。魏冉将观津还给赵国,与赵国结成盟国,共同伐齐。齐王求和。秦昭王四十一年,范雎向秦昭王陈说魏冉多蓄党羽,跋扈专制,使秦国人民“只闻太后、穰侯,不闻有王”。此话激怒了秦昭王,于是罢魏冉国相,用范雎为相,封应侯。

这样一个为秦国出生入死,贡献卓越的人,在后来应该是备受尊敬,善得始终的。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很多史料上记载,魏冉的结局是抑郁而终、忧愤而死。身为当事人的魏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年亲手推上王位的秦昭王,会在后来恩将仇报。他一生都在为秦国的统一努力奋战,为了自己姐姐可以稳坐后位,为了自己的外甥能稳定江山,多少次不顾性命的血战沙场,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也难怪自己会忧愤而死,因为这样的结局并不是自己努力想换来的结果。

魏冉执政期间,秦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军事攻势,连续对东方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吞食了韩、赵、魏、楚、齐的大片领土,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司马迁认为:“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到执政后期,魏冉“贵极富溢”,他对个人利益的看重,远远超过了秦的国家利益、与秦王发生了权力冲突,最终被免职,“身折势夺而以忧死”,不得不说是历史风云人物的个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