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商鞅之死是年轻的秦惠文王刀刃上的圆舞曲
历史摆在新继任的秦惠文王面前两条截然不同的路赢驷怎么死的,一是重用商君,坐享其成,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国君,其结果是逼疯那些盼着改朝换代带来新希望的一群旧世族绝望式反扑,国家极有可能陷入内乱;二是按照旧势力的意愿诛杀商君还归秦国旧制,可以得享一时明君称谓,使得秦国之富强胎死腹中。年轻的秦惠文王无论走那一步都是陷阱深坑,然而,苍天给了秦国一个另类铁腕人物,一个敢于舞弄双刃剑的人物,一个敢于用权术玩弄法术的人物,一人敢于在刀刃上跳出圆舞曲的人物。
要说这个秦惠文王是正常继任,但太史公有点意思,在继任这件事上一反常态地加了个坠子,说“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岁,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什么意思呢?其一,这个太子年轻时是犯过法的,由其师傅代为受罚赢驷怎么死的;其二,这个太子是长子,但不一定是嫡长子,关于这个问题一哥没有见过其他定论,小说家言其是胡女所生亦不知从何得来?其三,赢驷继位年龄19岁,刚刚成人,按照秦国惯例是宗亲世族所认可而立,此事恐怕商君难以插手;其四,据《战国策》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此事绝非空穴来风,太史公未予采信,不知何故?看来是有所存疑或是顾虑的,若存疑则是孝公未必有禅让之心,说了假话,若顾虑则是此事背后定有隐情,作为史家不说最好。于是引来后世史家学者村野俗夫诸多猜测,有禅让说、有听政说、有试探说、有交待赢驷诛杀说,不一而足,湮灭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太子继位了赢驷怎么死的,继承了一个正在法治体制下逐步走向富强的秦国,继承了一个旧势力随时有复辟可能的秦国,继承了一个随时有可能人亡政息的秦国,继承了一个权臣压主的秦国,继承了一个天下人忌惮的秦国,如何办?年轻的赢驷挥舞着权力的双刃剑,用到极处。“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一是借宗室之诬告逼反了商鞅。二是以商君之法车裂了商鞅。三是以诬告之罪惩治了大批旧势力。四是通过权术玩弄法术巩固了商君之法。
从此赢驷怎么死的,秦国仍有商君之法,秦国再无商君之人,秦国用商君变法,秦国诛商君护法,秦国得商君而强,秦国裂商君而稳,噫,这个赢驷不简单,比老爸的独撑乾坤来的更加铁血,难怪会自称为王。
我是历史悠悠,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赢驷怎么死的。
秦惠王赢驷一定会杀商鞅,不只是为了平息老贵族们的怒火。
一、商鞅推行变法,侵害旧贵的利益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商鞅当初受到秦孝公招贤令的号召,来到秦国。几次与秦孝公探讨国家战略,从五帝三代再到五霸,秦孝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五霸之业。于是,商鞅投其所好,为了让秦国迅速崛起,施行变法。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鼓励农耕,军功赏罚。显然,受益者是广大底层群众,只要辛勤劳作、积极杀敌,都会升官加爵。相反,本来那些衣食无忧且碌碌无为的世袭权贵者的利益就受到了侵害。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因此,变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代表着旧贵势力总是绞尽心思阻碍新法的施行。为此商鞅与权贵势力当场激辩,最终得到了孝公的赞许,变法才得以实施。
但是,旧权贵们对商鞅的仇恨种子就此种下。
二、时任太子秦惠王犯法,师傅代过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推行变法时,时任太子的秦惠王犯法。商鞅认为新法不能顺利推行,就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后来,公子虔又犯法,被处以劓刑。一般受过劓刑的人,没有鼻子,奇丑无比,所以很多人都跑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了此残生,像公子虔这种王室之后,不堪忍受那种凄苦的生活,只能躲在家里,这一躲居然就是八年,这个怨恨一旦遇上报复的机会恐怕赶得上火山爆发吧。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孝公尸骨未寒,秦惠王刚刚继位。公子虔便迫不及待地冲出家门,像秦惠王告发商鞅要造反。公子虔与秦惠王的关系匪浅,而且他又为秦惠王受过,秦惠王当然不会拒绝他的要求。所以,公子虔的告发扣响了诛杀商鞅的扳机。
三、商鞅的死能成全秦惠王的名声商鞅虽然得罪了很多贵族的利益,但是秦国因此迅速崛起,一改被魏国碾压的颓势,事实上,如果没有商鞅的变法,那么100多年大秦统一天下可能只是场梦。
这一点秦孝公很明白,甚至愿意将半壁江山拱手相让。秦惠王从其后面的执政生涯来看,也是一个务实的王,善于权衡利弊。比如,张仪主张拿下周王室,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司马错主张平定巴蜀,从长计议。秦惠王能选择后者,说明其过人之处。
秦惠王非常认可商鞅的变法,但是并不能接受商鞅的名声盖过自己,一个同样想大显身手的王当然拥有自己的光环。那么为什么不驱逐商鞅,非要处死他?
1)商鞅不死,国人知道要遵循商鞅的法,而不是秦国的法。只有商鞅死了,国人才知道要遵循的法是秦国的法,才能惟秦惠王马首是瞻。
2)商鞅死了,才能缓解旧贵族对王室的仇恨。秦惠王同时给自己留了一个机会,如果公子虔被证实诬告商鞅,那么旧贵族就成了秦惠王的瓮中之鳖。
3)商鞅死了,可以减轻魏国对秦国的压力。商鞅曾经使诈,使得公子卬被俘,击败魏军。秦惠王刚即位,也想获得周边诸侯的支持。
4)秦国变法已经成功,功成身退是商鞅唯一选择,但是商鞅不能舍弃当前利益。商鞅擅长改革,却不是攻城略地的武将。对秦惠王来说,商鞅已无利用价值,反而会凭借着自己的功劳对其指手画脚。
结语:商鞅,因为秦孝公想称霸诸侯,在秦国推行变法,得罪代表既有利益者的权贵。秦孝公去世,商鞅遭到极刑,是因为商鞅不懂的功成身退,他的存在会掩盖秦惠王的光环,秦法已经成熟,作为一颗没有价值的棋子被抛弃还能得到旧权贵的支持,秦惠王何乐而不为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