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文章称,马蜂窝旅游网部分点评及评论信息存在虚假内容,并以此质疑马蜂窝旅游网的数据及用户真实性,引起网友热议马蜂窝数据造假。马蜂窝回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称,承认部分点评造假,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帐号进行清理。

商业背后代表的是利益,是金钱马蜂窝数据造假。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所谓的好评,很多已经让我们无法相信。

一位网上商家表示,在他们行业内,不刷是在等死,刷是在找死马蜂窝数据造假。道出了电商的无奈。刷的商品不一定质量本身有问题,但徒有品质、有信誉,没有销量,商品也只能淹没在上万的商品中,无人问津。

然后一些灰色平台应运而生,粉丝都可以买到,关注可以买到,投票可以买到,而且明码标价马蜂窝数据造假。

有的是因为平台默许马蜂窝数据造假,有的是因为商家的无奈。但这些行为已经干扰到了正常商业经济秩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那么,怎么才能更好的解决呢?

言归正传。

那么如果,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平台能否解决上述问题?

如果马蜂窝APP数据建立在私有链上。

马蜂窝首页有位置有限,商品显眼,也方便用户在最短的时候选择购买。这种位置比较稀缺。在传统的平台,谁给的钱多就可以使用这些好位置,享用好的销售量保证。

但是,在去中心化马蜂窝平台,这些位置由商品品质决定,也就是用户购买完商品后的评价而定。评价越好,商品位置越靠前。

但是又如何杜绝虚假好评上首页呢?

就我们设定每一次消费都会获得一次评论的次数(代币,TOKEN),该评论并打包了关于这次消费的所有信息:时间,地点,人物,接受了什么服务,消费了多少钱。

然后我们引入一个概念“币天销毁”:币龄=币天 * 币数

如果我有10枚比特币存在钱包里100天了,那么这10枚比特币的币龄=10*100=1000. 知道了币龄解释币天销毁就容易多了,假如现在我将其中的5枚比特币转给你,那这笔交易的币天销毁就是500币天。

一天24小时,一共1440分钟,每14分钟能集齐10好评,1440/14=100好评;当且只有集满10好评时,你的好评才有用,也就是你对商家的排名才能起到作用,这里的10、20、...100能量就是存在账户里一定时间的币龄。

简单的说:作为一个刷单客,他通过大量的多次刷单,他只有第一次的评价是有效的,因为第一次的交易金额在他的账户储存了足够的时间,而从第二次往后他的评价是无效的或者对商家的信用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就像币天销毁一样,在这个世界里允许你作弊,允许你刷单或者差评,但是你所做的都是无用功,你的信用评级会被真实的记录下来,你做不了假,而且虚假的成本会越来越大。

区块链公开透明的特性,能让很多类似的刷票现象杜绝。但是,现阶段,只是一个想法,对于未来,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马蜂窝作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平台,其宣传特点之一就是马蜂窝的景点、餐饮、酒店等点评信息均来自上亿用户的真实分享。

马蜂窝数据造假:马蜂窝被捅,区块链能拯救数据造假吗

现在丁子荃、深圳乎睿数据公司揭发了其翻译、搬运海外餐厅几万条点评、使用水军账号来发布点评信息、给用户营造假氛围的行为,马蜂窝的公关竟然不想着第一时间站出来道歉,将矛盾最小化,反而一直诉状把丁子荃、深圳乎睿数据公司告上了法庭。

现在事情急速发酵,在整个互联网圈内的传开了,马蜂窝自欺欺人的行为已经被摆在了明面上、摆在了广大消费者的眼前,这种欺瞒老百姓的行为简直是变相的诈骗。

如果我现在来接受马蜂窝公关总监一职,那么我会第一时间和丁子荃、深圳乎睿数据公司取得联系,化解矛盾,承认错误。将自己曾经虚构、捏造的点评和数据统统删除,然后发布一篇道歉声明并附上删除明细,争取将公众的怒火降到最低。

随后宣布网站以后的点评将会透明化,希望大家来监督,这样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将此次恶性事件变化为一次中性事件。毕竟大家可以原谅刷流量、刷数据的行为,但大家一定不会原谅明知故犯、故意欺瞒消费者的行为。

关于马蜂窝的事,其实换个思路去想,即便是内容又怎能辨别真假呢?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无论UGC还是PGC,去看内容始终看的是内容,而不是真假。即便马蜂窝的评论是搬运的,但马蜂窝本来主打的就是真实内容,搬运其实换个角度,也是真实内容,至少比虚假的好。

马蜂窝数据造假:马蜂窝被捅,区块链能拯救数据造假吗

马蜂窝数据造假:马蜂窝被捅,区块链能拯救数据造假吗

说个事实吧,如果身边有很多会玩的人就会明显的发现,在旅游这一块,能真正生产内容的人,并不多。旅游这方面其实非常特殊,内容生产者要做的事要比其他人多许多。文案写得好,内容要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还需要正确的有帮助的,最后还要外带图像资料。说的简单点,一个旅游板块的内容生产者,必须集合会玩、会做攻略、会拍、会写于一身,最后还要乐于分享。这几点没一点都集聚着一大片人,但是集于一身,大家能见过多少?

马蜂窝数据造假:马蜂窝被捅,区块链能拯救数据造假吗

再说回答话题的本身,其实真正最有价值的评论,往往也是出于那些真正会生产内容的人。而生产内容的人已经这么少了,做完了内容还要去挨个点评,除非类似我这种专业内容生产者,不然我想一般人很少会有闲的发慌再去一一解答,这就是本质。一个用内容吸引流量赚钱的公司,本身没有好的内容又怎么吸引人来呢?抄袭别处的点评也是一个办法,至少这样的抄袭,点评是真实的,总比虚假乱写好,毕竟看内容的人最多看的是内容本身,而并不是内容的出处以及内容的生产者。

其实说到底,真正该哭的是我们内容生产者,而并非用户群体。因为至少,用户看到的都是真实的,而生产者可能遭到的却是毫无办法遏制的抄袭。所以最后,作为用户根本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内容的真假,抄袭是最容易的,其次是真实的内容生产,而最后才是胡编乱造的假内容。在能抄袭的情况下,谁又会去编假内容呢?毕竟目的地点评也好、酒店餐馆点评也好,和平台本身利益并不重合,所以其实平台也并没有必要作假,最多只是“借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