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宓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辩才。从早年仕于益州牧刘璋麾下余宓,到最后投降刘备。曾劝阻刘备出兵伐吴,结果刘备大怒,差点就被砍了。辛亏诸葛亮出面求情,才保住性命。诸葛亮主政蜀汉时期,才将秦宓从狱中放了出来,拜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后官至大司农。

余宓:如果你穿越到三国出席秦宓与张温的辩论,怎样帮张温回答秦宓

张温是吴地有名的大帅哥(容貌奇伟)余宓、绅士(少修节操),同样素以能言善辩著称,被孙权拜为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

余宓:如果你穿越到三国出席秦宓与张温的辩论,怎样帮张温回答秦宓

公元224年(蜀汉建兴二年、孙吴黄武三年)余宓,这年诸葛亮与东吴修好,孙权也派辅义中郎将张温作为使者,至成都回访。在蜀地为张温饯行席间,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无言以对。同样这次出访,张温也被蜀地士族大大的捧了一番,回到吴地就极力推崇蜀汉政权,结果惹怒了孙权,恰逢暨艳事件,从此张温失去了重用。

余宓:如果你穿越到三国出席秦宓与张温的辩论,怎样帮张温回答秦宓

秦宓与张温的辩论,其实是以张温出题、秦宓作答进行余宓。实质上是一次蜀汉政权与孙吴政权在意识形态上的一次交锋,通过对“天”的争辩来为本国争取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张温:天有头吗?

秦宓:有头余宓。

张温:头在何方?

秦宓:在西方,《诗经》说‘于是眷恋西望’。由此推论,头在西方。(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也就意味着无头无尾。张温以天是否有头发问,其意就在刁难秦宓。秦宓如果回答无头就明显落了下风,结果反其道回答有头,并引用《诗经·大雅·皇矣》中的句子证明天的头在西方。这本是一首赞美周文王的诗,其中“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翻译过来就是“老天面对商纣王如此残暴无道,又身居大位,都实在看不下去,只好将头转过去看向在西岐的周文王。”

秦宓在引用该诗不但巧妙地回答了张温的提问,还有隐喻蜀汉正处在在西方,正是老天认为的天下主人。

当然秦宓引用《诗经》中“眷恋西望”确实证明了“天”是有头的,如果没有头怎么看呢。但是“天”的头就不一定在西方了,谁能证明“回头向西看”就一定在西方,在中间也可以向西看啊,相反如果在西方一抬头都是向东看的啊。)

张温:天有耳朵吗?

秦宓:天高高在上却能听到地下声音,《诗经》有言,‘鹤鸣叫于水泽,声闻于天’。如果上天无耳,用什么来听?(面对张温的天的耳朵的问题,秦宓也就更加不能回答没有耳朵了,毕竟天的“头”都有了,怎么能够没有“耳朵”呢。于是秦宓就说“天处在高位,却能倾听位卑事物之声”。又援引《诗经·小雅·鹤鸣》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翻译过来就是“鹤在深远之水泽中高鸣,声音上达于天”。

这本是一首劝谏周宣王要广求贤士的诗歌,诗中以鹤比喻隐遁的贤士,虽然他们在野不仕,但是他们的鸣声却能让远在朝廷的天子听到。

蜀汉自称继承汉统,秦宓隐喻蜀汉政权招贤纳士之意。)

张温:天有脚吗?

秦宓:有,《诗经》说‘上天的步履那么艰难,那人已不可靠’。假如上天没有脚,凭什么行走?(“天步艰难,之子不犹”出自《诗经·小雅·白华》,翻译过来就是“天道运行出现散播国运艰难之妖氛很久了,数代周王没有预料到此变化的根由”。

这本是一首周人讥刺周幽王后褒姒的诗作。“天步艰难,之子不犹”正是讲述褒姒来历的诗句。按照《毛诗注疏》的解释,“当年在夏朝将要衰亡时,有两条龙妖,一个巫卜收藏了它们的口水。后来周厉王打开藏盒来看,口水变成了一只乌龟。一个少女遇见了它,然后就怀孕了,一直怀了几十年直到周宣王时牲下一个女儿,她很害怕就将孩子抛弃了。这个女婴长大后,褒国人将她贡献进周幽王后宫之中,幽王很宠溺她,这就是褒姒”。

借“烽火戏诸侯”的主角褒姒,用来形容东汉末年皇帝犹如周幽王一般宠幸身边的人,疏远忠良,最后导致天下大乱,妖孽横行,最终亡国。既切合时事,又为天找到了脚。)

张温:天有姓吗?

秦宓:有姓。

张温:姓什么?

秦宓:姓刘。

张温:您怎么知道?

秦宓:当今天子姓刘,因此而知道天姓刘。(“天”非人,因此“天”的姓氏很难回答。面对张温的刁难,秦宓却另辟蹊径,以子随父姓的常理,反推出天子姓刘而天也姓刘。

秦宓借此回答进一步申明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寓意东吴政权即使再怎么强大,依然只能是臣子的身份。

其实对于秦宓的这个回答,张温还是能够辩驳的。毕竟此时汉献帝已经禅位给曹丕,而且孙权还向曹魏称臣,被封为吴王,即使张温不承认天子姓刘也理直气壮。)

张温:太阳诞生在东方吧?

秦宓:虽然它诞生在东方,而最终归宿在西方。(古人用日代表天,这里张温用“日出于东”暗示东吴才是天命所在,正好是对之前秦宓处处强调蜀汉是天命所归的反击。而秦宓的回答翻译过来就是,就算你们东吴是太阳,也迟早会落于西方,暗示就是蜀汉迟早会灭掉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