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赵氏兄弟。
嬴政也叫赵政赵氏兄弟,难道是因为他在赵国出生吗?非也,这要从秦国宗室祖先说起。
赢姓的起源上古有八大姓氏赵氏兄弟,分别是姬、姜、姚、嬴、姒、妘、妫、姞。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全部为“女”字部首,体现上古时期母系社会的风貌。
黄帝的孙子为颛顼,颛顼有一个后代叫大费,他跟着大禹治水有功,又善于驯化鸟兽,大禹为了奖励他的功劳,赐予“嬴”姓,这便是“嬴”姓的由来赵氏兄弟。可以看出“嬴”姓是黄帝的后代,“嬴”姓出自“姬”姓。(黄帝为姬姓)
秦国的由来大费也被称为伯益赵氏兄弟,他有一个后代叫蜚廉,蜚廉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恶来和季胜。当时正值商纣王时期,恶来助纣为虐,周武王伐纣后被杀,他弟弟季胜活了下来。
季胜有一个后代叫造父,生活在周穆王时期。造父善于制作马车,也善于驾驭马车,因此成了周穆王的御用车夫,曾经他驾着马车带着周穆王来到了昆仑山,见到了传说中的西王母,周穆王还因此与西王母留下了一段情话。
周穆王在昆仑与西王母你侬我侬时,国内传来徐国徐偃王叛乱的消息,造父驾车日行千里,把周穆王送回都城,顺利平定了叛乱。为了奖励造父的功劳,周穆王将赵城赏给了造父,赵城就是现在的山西洪洞,自此之后造父的后代以“赵”为姓氏。
造父有一个侄孙叫非子,也善于养马,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了秦邑(陕西天水附近),还让其恢复“嬴”姓,这便是秦国的由来,非子也被称为秦非子。
周幽王时期,西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秦人护卫平王东迁有功,周平王准许其立国,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第一任秦王为秦襄公(伯爵国)。
因此秦国国君为“嬴”姓,他们又都是造父的后代,所以为“赵”氏。
秦国与赵国的渊源周幽王无道,造父的七世孙离开镐京,来到晋国,成为晋国大夫,后来赵氏与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成为晋国六卿,瓜分了晋国大权。
六家互相攻伐,范氏、中行氏先行垮台,智氏一家独大,想要先除掉赵氏,结果被赵氏联合魏氏、韩氏打败。晋国公室名存实亡,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纷纷独立建国,这便是韩国、魏国、赵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也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
如此来看,秦国与赵国拥有同一个祖先造父。
军事
赵葵早年随父抗金,与金军战于枣阳、邓州、蕲州等地。绍定四年(1231年),擒斩叛将李全,安定淮安、扬州。端平元年(1234年),出师北伐,收复三京,旋即大败于蒙古。此后,赵葵长年在怀东、江西、江东等地开阃,设置屯田、训练兵卒、修筑城垒。史称其“撑拓淮江五十年”,多有功勋。[89]
文学
赵葵工诗文,著有《行营杂录》、《信庵诗稿》,其文言简而意赅,其诗发旷怀雅量于翰墨。诗集已佚,《全宋诗》卷3023据《后村千家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90] ;《全宋词》[91] 亦辑录有其诗词;《全宋文》卷7472收有其文。
作品摘选
诗
《雪夜》《郊野》《寺》《墨梅》《柳花》《初夏》《赏花》《落花》《梅花》《惠山寺》《赠石牛上人》《荒城三首》
词
《南乡子》
表格参考资料:[91] [90]
绘画
赵葵工书画,尤善画墨梅。他在机务闲暇之余,“描绘梅花,苍枝老干,杈芽突兀。繁葩疏荫,幽妍芳洁,华光(仲仁)、补之无复过”。有关于墨梅的石刻,在吴中的虎丘寺。[92]
赵葵绘《杜甫诗意图卷》(局部)
赵葵的传世作品有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诗意图(即《竹溪消夏图》、《杜甫诗意图》)。清高宗认为“是卷笔在李(成)、董(源)间,写竹深荷净,颇得杜甫诗意”,遂以“宋赵葵画杜甫诗意图”为题。[92] [93]
理学
赵葵的祖父赵棠问学于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是“胡门七子”之一;其父赵方是南宋理学大师张栻的弟子。赵葵早年除了随父征战之外,还曾师从、郑清之、全子才。后来更与其兄长赵方随从大儒朱熹的弟子李燔学习“有用之学”。[5] 《宋元学案》将其录入“沧洲诸儒学案”之中,列为李燔的弟子。[94]
人物评价
赵昀:①卿父子兄弟,宣力甚多,卿在行阵又能率先士卒,捐身报国,此尤儒臣之所难,朕甚嘉之。[89] (《宋史》引)②卿规模甚远,其殚意为朕展布。[95] (《续资治通鉴》引)③赵葵视师于外,今已期年,忠力具宣,威声卓著,既成却敌之效,复宏预备之规。[96] (《续资治通鉴》引)④卿出提督钺,久懋忠劳。[97] (《宋史全文》引)⑤朕以卿宣力之勤,延登右揆。[97] (《宋史全文》引)
汪立信:方艰难时,赵公莅事勤劳,而公以非理捃拾之。[98] (《宋史》引)
俞德邻:丞相赵忠靖葵,少负经济之才,耻事科举,以战多致宰辅。[99] (《佩韦斋辑闻》)
王奕:老臣将略服先零,撑拓淮江五十年。不把壑舟移半夜,未应杞国坠中天。父奢既不惭诸葛,子括胡为愧仲连。节义功名父兄在,摩挲丰碣重潸然。[100] (《书赵忠靖公祠堂》)
脱脱:赵方豫计二子后当若何,而葵、范所立,皆如所言,所谓知子莫若父也。然宋自端平以来,捍御淮、蜀两边者,非葵材馆之士,即其偏裨之将。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及其筋力既老,而卫国之志不衰,亦曰壮哉![89] (《宋史》)
何乔新:向非赵范、赵葵声罪致讨,翦灭逆雏。宋室危亡之祸,岂待巴延驻师皋亭而后见哉。[101] (《朝延以淮乱相仍以改楚州为淮安军视之若羁縻州然》)
黄道周:方子赵葵,大有将略。横冲金军,夺还所掠。檄讨李全,驻扬城郭。隔河语全,圣恩不薄。资汝钱粮,宠汝官爵。汝何不忠?反戈为恶?欺人欺天,祸皆自作!全无以言,弯弓而却。既而谍知,平山强乐。因易败旗,鼓精前搏。全初轻之,既战方觉。急欲遁逃,四围难脱。陷入淖中,刀枪横槊。碎分其屍,葵功谁若。帝喜儒臣,不负所学。[88] (《广名将传》)
冯梦龙:赵葵,字南仲,每闻警报,与诸将偕出,遇敌辄深入死战。诸将唯恐失制置子,尽死救之,屡以此获捷。[102] (《智囊全集》)
全祖望:先生有英武之才,累立大勋,朝廷倚之为重者二十年。[94] (《宋元学案》)
爱新觉罗·弘历:使非赵范、赵葵力主进攻,淮乱其何能已乎?[103] (《御批通鉴辑览》)
徐景熹:史称葵自端平以来,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及其筋力既老,卫国之志不衰。[104] (《福州府志》)
吴廷燮:宋之制抚以实权言,较唐方镇实远逊之,然如其季,(赵)葵、(孟)珙之贤,苦护淮、汉;(余)玠、(王)坚之勇,力悍川、陕,理、度支柱,越四十年而后亡国,何非其力。[105] (《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
蔡东藩:① 非郑清之之决讨于内,二赵之力制于外,几何不糜烂江淮也。[106] (《宋史演义》)②收复三京之议,廷臣多以为未可,言之固当。但吾以为三京非不可复,所误者将相之非人耳。赵范、赵葵,虽尚具将才,而恢复之责,不足以当之。[107] (《宋史演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