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诸位邀

赵氏兄弟: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这个问题是几天前我的一位好友提的赵氏兄弟,没想到居然有那么多“专家”回答,也不知道大师兄是从那旮旯搜罗了这么些人,还一本正经地贴上了标签,本事!

赵氏兄弟: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友情提示赵氏兄弟,超长答案,慎入

赵氏兄弟: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南宋的写过太多赵氏兄弟,再谈谈北宋吧

赵氏兄弟: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1.澶州形势

赵氏兄弟: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赵氏兄弟: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赵氏兄弟: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赵氏兄弟: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陈莹中的观点:宋辽战争形势已经明朗赵氏兄弟,宋军已经稳定住了防线,寇准在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才会鼓动真宗亲临第一线澶州

赵氏兄弟: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辽军连攻瀛州十几日不克,伤亡惨重,逾十数日,多所杀伤赵氏兄弟。契丹主及其母又亲鼓众急击,矢集城上如雨,死者三万馀人,伤者倍之,竟弗能克,乃遁去。获铠甲、兵矢、竿牌数百万~《长编.卷五十八》

赵氏兄弟: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辽军深入宋境,补给、医疗困难,这些都是影响士气的重要因素

赵氏兄弟: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辽军转攻德清,得手后直奔澶州,又踢到了铁板

赵氏兄弟: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契丹既陷德清,是日,率众抵澶州北,直犯大阵,围合三面,轻骑由西北隅突进。李继隆等整军成列以御之,分伏劲弩,控扼要害。其统军顺国王挞览,有机勇,所将皆精锐,方为先锋,异其旗帜,躬出督战。威虎军头张(纟英)守床子弩,弩潜发,挞览中额陨,其徒数十百辈竞前与曳至寨。是夜,挞览死。敌大挫衄,退却不敢动。~《长编.卷五十八》

辽军统兵大将萧挞览被射杀,对辽军整体士气更是一大打击

得到捷报后,寇准极力说服真宗幸澶州北城门,鼓舞己方士气,震骇辽军

既至,登北城门楼,张黄龙旗,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敌相视益怖骇~《长编.卷五十八》

真宗御驾亲征的效果得到直观展显

其时,王超率大军在中山对辽军侧翼形成威胁,李继隆、石保吉分列大阵阻辽军于坚城之下,杨延朗(延昭)率兵抵契丹界破古城断辽军归路。(此据宋史寇准传与杨延昭传)

唯一让真宗担心的问题是王超没有按命令率军到澶州与辽军硬刚,坚持要在侧翼伺机攻击,再三严令下,王超仍然失期

就在这种情形下,双方议和了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契丹人见宋方议和使到来,都禁不住喜上眉梢,殷勤地款待了宋方贵客,对议和一事作出了积极回应,双方议定

1.宋朝助契丹军旅之费每年银十万匹,绢二十万匹

2.各守旧疆,回到战前态势

3.双方皇帝约为兄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六》

仁宗宝元元年,宋定难军节度使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从康定年到庆历二年,宋军屡屡惨败。这时候,契丹人憋不住又跳了出来,要求宋朝归还关南十县

在增币还是割地的谈判中,宋方代表富弼提到了澶渊之盟,“若从诸将之言,北兵无得脱者”

富弼的话说明了一个问题,宋朝士大夫们在战后总结,当时的确是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作出了赔款议和的举动

辽兴宗和其他大臣没有反驳富弼的言论,证明当年宋辽战争具体情形如何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经过重熙增币,宋朝每年要助契丹“军旅之费”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李元昊放弃帝号宋夏议和,西夏得到的压岁钱是银六万七千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细衣杂帛三千匹

2.岁币负担

~《宋史.卷一百七十九.食货下一.货财之制》

仁宗皇祐年间,收入一亿两千多万

这一亿两千多万都是银子?都是“缗钱”?教大家一个辨别伪专家的简单方法一一只要说是两银或贯钱的绝对是,没跑

这一亿多是由铜钱、铁钱、楮币、金、银、粮、绢、丝、盐、茶、布、竹木、草、木炭、柴禾……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加一块才有的数据,其中银、绢的比例很低,收入达1.4亿时,银也仅八十多万两,绢一百五十五万匹

大概算一算,澶渊之盟后,真宗要把银、绢收入的八分之一左右拿去发压岁钱

从仁宗庆历增币开始,北宋每年要把将近三分之一的银、绢收入拿去发压岁钱

有的“极简美学”是被逼的。比如我,绝对不会去买一百块一盒的香烟,我认为旱烟叶卷炮筒绿色环保,撒几粒白糖就是雪茄,这玩意极简

~《辽史.卷六十.食货志下》

北宋交纳的岁币是辽国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出主意想办法迫使仁宗增币银绢二十万两匹的刘六符成为了辽国的英雄人物

敌既得金帛五十万,因勒碑纪功,擢刘六符极汉官之贵,子孙重于国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七》

热烈庆祝辽夏从此由北宋养活

3.屈辱的“贸易”

~《辽史.卷六十.食货下》

宋辽贸易的主动权一直牢牢地掌握在契丹人手上,宋朝缺马,契丹人宁可马泛滥成灾也不会卖给宋朝一匹;宋朝人想吃羊,优质羊同样不会卖给宋朝一只

当然,马是战略物资,不卖马只证明契丹人并没有傻到把宋朝当哥哥。就如宋朝士大夫们,与契丹人打交道时满面笑容勾肩搭背称兄道弟,转过身必定称契丹为敌人

用羊这种纯消费品坑北宋大哥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辽史.卷六十.食货志下》

在宋辽贸易中,羊是大宗物资,宋朝皇室和士大夫们的需求非常大

契丹人专门选老羊和病羊卖给宋朝,契丹君臣觉得这样做蛮好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一》

到神宗熙宁三年,每年从辽国买羊几万只,送到汴京时全是一堆发臭的羊尸,北宋每年因大量收购契丹老羊、病羊便要耗费四十多万缗

面对契丹人明目张胆的坑哥行为,宋朝人是如何看待呢?~《宋史.卷一百八十六.食货下八.互市》

好一派祥和景象,真宗特意叮嘱经办官员,加价购买契丹弟弟家淘汰出来的东西,一定要让契丹弟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每年从契丹回流共四十余万(两缗只头匹),当然,银钱被放在首要位置,因为银子是来年又必须要发出去硬通货

这四十余万都是赚的吗?我想,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人都知道,这玩意叫“进口”数

那么,宋朝在宋辽贸易中到底是赚是赔呢?

~《宋史.卷一百八十六.食货下八.互市》

仁宗天圣年间,榷场行政长官知雄州张昭远很不知趣地建议把宋辽贸易做一本清楚的往来账目,以便统计盈亏

仁宗仁厚地阻止了他这个愚蠢的想法,说道:宋辽贸易只是双方互通有无,不谈利益

通过岁币和“贸易”,宋朝白银、铜钱大量外泄,硬通货极度缺乏,只好发行纸币和铁钱弥补

而契丹弟弟赚得盆满钵满,吃得满嘴流油

~《宋史.卷一百八十.食货下二.钱币

我就纳闷了,宋朝君臣都故意使宋辽贸易成为一笔糊涂账了,九百多年后,这些顶着专家头衔的人是怎么算出来宋朝又把岁币成倍赚回来了呢?

弱势到沟里去了的一方,亏得连账都不好意思做,还赚钱

笑话!

即便如此,在熙河开边宋夏再次发生大规模战争时,契丹人毫不意外地又蹦了出来,要求与宋朝划界,宋朝毫不意外地又同意了契丹的要求

悉以所争地与契丹,东西七百里,议者惜之~《宋史.卷三百一十二.韩琦传》

实在打不过,给岁币、割地那是活该倒霉,但别忘了想办法拿回来一一那叫卧薪尝胆

明明能打得过,至少也是势均力敌,偏要抢着跪,跪着跪着,就上了瘾,成为习惯性动作,拉都拉不住一一那叫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