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像弹簧赵氏兄弟,你弱它就强!
一部中国古代史赵氏兄弟,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的农耕民族之争贯穿了始终,而游牧民族能否入主中原,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
不过要说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显然不止是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因为中原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赵氏兄弟。
狭义上的中原仅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广义上的中原则包括长城以内的整个中国赵氏兄弟。我想,本问题的中原应当是指广义上的中原,意思是游牧民族为何直到元朝才完成对长城以内的中国的统一。
我们都知道赵氏兄弟,一统天下的游牧民族,除了元朝,还有清朝,且清朝不仅入主中原,还终结了游牧与农耕之争。
1,元朝之前,游牧民族最多只能入主北中国,也就是狭义上的中原入主,我的理解就是要完成统一。
那么完成北方统一的游牧民族主要有五个
其一,氐族苻坚的前秦
其二,鲜卑拓跋焘的北魏
其三,鲜卑(一说匈奴)宇文邕的北周
其四,沙陀人李存勖的后唐(沙陀人刘知远和石敬瑭的后汉、后晋没有完成统一北方)
其五,女真人完颜阿骨打的金国
2,元朝为何能一统天下?蒙古人崛起之时的中国,其实也是战国七雄:蒙古、金国、西辽、西夏、吐蕃、大理、南宋。
造成这一格局的根本原因,便是宋朝对唐末五代的矫枉过正。
宋朝之前,游牧民族只有在中原王朝混乱之时才有机会入主中原,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都是这样。
而一旦中原王朝完成统一,均能将游牧民族限制在阴山~长城以北,秦汉隋唐,莫不如此。
可是,武力的强大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又可以祸起萧墙之内,唐末便是武将导致内乱的极致――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建立宋朝的赵氏兄弟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毕竟赵家的皇位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宋朝对唐末五代做了许多制度上的改革:
其一,杯酒释兵权,同时将节度使变为虚衔。
其二,地方官职都由中央派遣,称为知州、知县,所谓“只”,就是“权知”,临时派遣之意,防止地方做大
其三,大兴科举,以科举取士替代世家大族,毕竟寒门距离皇权更为遥远
其四,打造文官体制,以文抑武,即使军事的最高长官枢密使也是文人担任。
其五,统兵、调兵、领兵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防止武将造反
其六,将地方无赖全部拉进军队,防止地方动乱。
这一系列的政策确实稳定了宋朝的内部,但也彻底改变了华夏族的民族性格,文人几乎占据了官僚集团的全部,科考成为天下人一生的追求,当兵成为一种无奈,军队由于鱼龙混杂不仅没有战斗力,还断了天下人像汉唐时期那样以军功封侯的梦想。
好男不当兵。
于是,我们便会看到这样一种历史发展趋势:辽――金――元,对两宋是步步紧逼,最终宋朝完全灭亡。
军力强大的蒙古人,遇到的是矫枉过正的宋朝,于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便到来了。
我们可以为宋朝寻找一系列的理由,来证明宋朝无力完成大一统是有苦衷的,但汉初有白登之围,唐初有渭水之盟,汉唐均能知耻而后勇,唯有宋朝坚持以岁币保和平,事实证明,和平绝对不是求来的,无论我们认为这样的买卖多么合算!
我想,假使蒙古人遇到的是汉唐,那么蒙古即使不被驱逐,汉唐两朝将其挡在长城以北还是没有问题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