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治水并非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经过史书史料的对比验证,大禹是颛顼的孙子大概不会错。唐尧是颛顼的侄子(帝喾)的儿子,与大禹的父亲鲧为同代平辈人,所以说,帝尧和夏后禹也有叔侄关系。史书记载:“禹本西夷人也”,说明大禹祖籍在西域,因其父鲧拥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的建筑工程技能,被封在崇国(今河南嵩县)为祟伯,与莘国(今河南杞县)有莘氏部落女通婚生子名禹。史书还记载:“天帝(天下共主唐尧)十九年命共I治河;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七十五年命司空禹治河”。在神话“鲧禹治水”中,“鲧复生禹”,实际讲得就是:鲧将未竟事业交付给了从他的氏族中新诞生的禹部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大洪水的治理,并非始自大禹,大禹治水的成功,体现了华夏民族的集体智慧。
关于共工和鲧治水失败的过程,《淮南子·本经训》中说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舜辅政时,共工负责筑堤防洪,其间遇到洪水陡涨,不但空桑(华夏人聚居地古兖州)被淹,因为当时轘辕山(今龙门山脉)尚未凿穿,吕梁碛口尚未开辟,所以洪水漫无边际,大溢逆流,甚至孟门西北部变成了一片汪洋溟泽……大禹偕同八位治水大员顺积石山(今甘肃)而下,当勘察至孟门时发现,黄河上游之所以排洪不畅,严重积水,与龙山山脉的阻挡关系重大,必须开凿一条峡谷,让河水穿过龙山进入平原。据史书记载,现在的龙门就是当年禹部落从山南面的禹门,一步步向北人开凿(主要用烧热巨石后,用冷水冲灌等热胀冷缩法开石、碎石)的,到连通孟门共用了五年时间。在当时龙门峡贯通之际,壶口到禹门的积水,真的是“飞流直下千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滔天大水落得极快,孟门、吕梁山完全露出了水面。大禹在最后凿穿龙门峡之前,已将禹门东北的河谷(通往黄河干流)疏浚清理完毕,所以,大禹便将该河谷称为“洛(落)水”,历代先贤则将此处记述为“神禹导洛处”,并有当地(今三门峡市)官府在峽谷崖壁上题记。治水工程首战告捷,大禹荣升夏伯。
古代黄河流域的先民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习惯在黄河枯水期到来前截流筑坝,蓄水浇地或解决饮用水。然而,在黄河流经的山区,这种贮水方式会造成极大隐患,如著名的陕西碛口镇黄河段,哪里也曾经是鲧禹治水工程的重点难点区段,因为河道障碍物不仅影响泄洪能力,而且容易阻住洪水中夹带的冰碛、石片、泥沙,累积为大规模堰塞体,截断河道使上游水位不断升高而形成堰塞湖,所以,对这种情况因处置不当 而造成上游部族聚落淹没,或因堰塞体缺口填堵不及时而大面积溃决,并造成下游洪涝灾害的责任人先后有驩兜、共工、崇伯鲧及其部落,统统被尧、舜、禹驱离中原,并与蚩尤部落一同贬为“三苗”、“四凶”,“戎狄蛮夷”。可见,大禹一改前任的“填围障堵”,而用“疏顺导滞”之法,并非人们想向得那么简单直接。所谓“疏”,不仅指疏导,也有疏散、疏阔、疏而不漏之意;所谓“导”,不仅指引导,也有决择、疏通、小决使道之意,如:遇到情势可控的堰塞湖,先从下游向上游加深加宽河道,再从沿岸断流一侧开挖引流口,人为导致堰塞体溃塌,并借此水势,顺利冲开下游河道障碍物;或者通过引流使河床改道,在湖水压力缓解后,再清除造成堰塞的冰碛、石片、泥沙等,当然也不排除疏堵结合的“堤工障水”或留下一些堰塞湖做湿地……大禹治水十三年,“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书盛赞“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
至于上古大洪水的形成 及“大水从何而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小行星撞了地球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地极反转导致气候异常、雨水偏多和青海地震造成的;有的人说,由于龙山时期全球变暖,西伯利亚高原融水大量流入青海、新疆、蒙古,致使草原、沙漠都变成了汪洋,也即史料中说的“瀚海”,曾一度向东南方大水漫灌造成的……据近来地质研究表明,大西北的沙漠下确实蕴藏着很大的水资源,而且是淡水
"仰临砥柱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北望龙门;
茫茫禹迹,
浩浩长春。"
这是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黄河三门峡,有感大禹治水的伟绩,即兴述文并命大臣魏征勒于黄河三门峡河道狭窄处的中流砥柱石之上的千古名篇。砥柱位于黄河三门峡的激流之中,冬季水浅之时,露出水面两丈多。夏秋洪水季节,经骇浪不倒而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黄沙的冲击,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数千年来,它默默的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和大禹的传说。
3
那么问题来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
首先,我们从史料判断传说中“大禹治水”的那个年代到底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熟知的《山海经》是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古籍,西汉学者刘歆研读后在他著的《上山海经表》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远古时期,一场毁灭性的洪水泛滥于整个华夏,人民的家园被毁,只能勉强在山洞里蜗居,在大树上建巢。鲧(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夏氏族成员)不擅长治水,所以尧帝让大禹继续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团结了华夏先民,促进了夏族农林畜牧业的发展,为夏朝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也有描述: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给人民造成极大危害。尧任用鲧治理洪水,九年时间过,洪水依旧。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到四方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鲧的儿子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继续他父亲鲧治水的事业。禹聪敏机智,吃苦耐劳,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堵塞的川流疏通。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三门,凿五岳。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诚然,大禹治水作为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一直处于传说和史实之间的模糊地带,且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的真实性也一直存在争议,有关它的最早记载也是出现在约千年之后的周朝。但最新地质学术研究为中国传说中的史前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科学依据。
2016年8月5日,学术期刊《科学》曾发表文章,为大禹治水传说中的大洪水提供了地质学证据。研究者们认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喇家遗址附近因地震造成堰塞湖,完全堵塞了黄河长达6-9个月,最终因湖水漫溢而溃决。研究者认为该灾难性决口的深度达110-135米,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了110-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形成了巨大的溃决洪水。当这场洪水到达黄河中下游平原时,很可能造成了天然堤的溃决,从而引发了多年的大范围的洪水泛滥。这一史前巨大洪水的发现,为中国古代文献所记录的大洪水传说提供了科学上的支持,表明这些传说是基于真实的自然事件。这些发现同时还为大禹治水的历史真实性提供了支持。
由此可见,大禹为华夏民族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业绩、精神,在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进程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其精神为历代传颂、万民景仰。这种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是大禹治水 的精髓,这是我们先祖在应对各种灾害中所表现的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综上所述,大禹治水真实有据,他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历史跃进,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有力的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