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爱情悲剧酿成的原因只有一个拉尔复仇记,那就是奥菲利亚不知自己到底和谁有爱情,也不知道如何在爱情和亲情中保持独立自我。
奥菲利亚在爱情和生活上,毫无疑问太单纯,太简单了拉尔复仇记。一个从来都生活在和平美好世界中的千金小姐,怎么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情人杀死父亲的事情呢,哈姆雷特显然是无意的,杀死波洛涅斯也不是他想要的。至于幕后偷听王子和王后谈话的人,不管是谁,都该受那一刀,受了这一刀,要是不死,那才是奇怪。所以波洛涅斯的死,是为自己的无耻行为买单,是罪有应得。
如果奥菲利来有一点理智拉尔复仇记,她就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复仇,还是继续爱情,她茫然了。自己深爱的和深爱自己的人怎么能杀死自己的父亲呢,这是多么荒唐可怕的事情啊~显然她没能理解男人的思维。用单一的思维去处理险恶复杂的关系社会怎么行呢,用情欲去处理仇恨又怎么可能呢,哈姆雷特“疯”了,是因为死了父亲还是父亲死后发生的事情?显然是后者,这才是他“发疯”的关键所在。如果是死了父亲的缘故,他在回国之前早就该疯了。奥菲利亚也是如此。
所以对他们两个人来说,父亲的死都不是问题所在,怎么处理死才是问题拉尔复仇记。为什么情人不能杀死父亲,为什么爱情一定要超越亲情,或是亲情要超越爱情,为什么要让爱情为亲情的错误买单,为什么政治斗争一定要牺牲爱情,把爱情想的太单纯,太高尚了,所以她没法忍受哪怕是一点点的打击,更何况情人杀死父亲的事呢,这才是他们爱情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
很多论者认为哈和奥的爱情悲剧是性格悲剧,是哈复仇道路上的一个插曲,是感情对理性的失败,这就走入了一个误区拉尔复仇记。这就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是缺乏人本观念表现的。不管奥菲利亚是什么出身,什么家庭社会地位,受过什么教育,归根结底,她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人,一个独立的思想和行为个体。是人,就得有自我,就得有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思想意识,而我们的绝大多数论者都同奥一样,没有自我,也没法独立,只从文学而不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所以看法也流于大众和庸俗。
奥菲利亚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她不知道自己是在和谁发生爱情,是哈姆雷特,还是他父亲,她甚至还想着让他们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再来一次决斗。这是多么荒唐,多么可怕又多么不应该啊~奥菲利亚把自己的爱情和个人幸福绑架在家族的亲情上,她没能活出自我,活得独立,活出个人思维,只是想着依靠和寄托,
印度女性地位,在时间轴线上大抵相当于我们的一百年前:迂腐、顽固,毫无人性。
片中第一位被复仇的男性巴布拉姆,在最后一夜的醉酒中,曾这样和友人说道:“你每一世的轮回,都有可能做女人,但是只有无数次的轮回,才有权利成为男人。”
他这种根深蒂固的男性至上思想,其实并不独属于他一个人,这是整个印度社会的真实反映。
而电影安排给他的终结方式,则极其考究。“阉割”,这是比让其死亡,要更加残忍和有效的报复方式。
而除他以外的另外三人,每一个人的处理方式,同样极具内涵。
爱好运动和健身的,让其半身不遂,终生瘫痪。拥有大把生命和美好未来的,让他遭受无限期的牢狱之灾。崇尚暴力和爱夺人生命的,让其最终眼睁睁的毙命在别人枪下。
以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来给予最有力的复仇。
这样的安排,某种时刻,比“正义”来的更让人心血澎湃。
2017年,印度上映的《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2012年真实发生的“黑公交惨案”。电影与现实中的案件相比,残忍程度远不及现实,结果更是完全相左,最后的处理方式也有极大区别。
在现实中女权的胜利,最终的宣判结果,让我们看到了印度人民的觉醒。在电影中,却将最重要的“正义”宣判,改为了“母亲复仇”。
而这一设定,有它深层次的含义。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句话翻译成直白的话语,如下:父亲的爱,虽近却远,母亲的爱,却常伴身边,呵护左右。
而这种区别,直接映照到了电影之中,父亲和母亲在面对同一种情况,而选择的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首先,没有任何贬低男主父爱的含义,因为他的悲,是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悲,他的思想,凌驾在了父爱之上。
电影中,艾丽娅酒会以后,返回家的路途中,遭遇了“绑架”、“性侵”、“谋杀”等诸多人间至惨的事情。艾丽娅醒来以后,供述的案件经过以及四位作案人,却在“金钱”、“关系”、“观念”的多重作用下,变得可有可无。
最终,四人无罪释放。
而艾丽娅的爸爸,除了在宣判当日,在法庭上的一次反抗和冲突外。其余时间,我们见到的只是等待,他相信“正义终究会来”。
是的,正义一定会来,但一定不是等来,总有人需要做些什么。
于是,艾丽娅的继母戴维琪站了出来,她将用自己的方式,来为女儿讨回公道,将恶人“绳之以法。”
但为何偏偏站出来的是母亲?
这并不是电影单,纯为了剧情需要和高潮设定,而刻意营造的。选择母亲,是因为两层原因。
私家侦探,在给了戴维琪资料以后,上车前说:神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他才创造了母亲。我们中国则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真正无处不在,一直保护我们的爱,是母爱,是母亲。
无论是国外佳作“三块广告牌”还是这次的《一个母亲的复仇》,女性选择复仇,要比男性更加艰难,她们没有强壮的体魄,她们不能像《飓风营救》里的那样,以暴制暴。
但是她们的爱,又让她们毫无保留的选择去复仇。
这种在感官和逻辑上的冲突刺激,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极其容易制造看点和泪点的。
除此以外,第二个原因,要更重要,它更符合印度的当下社会。
还记得前面巴布拉姆说的那句话么,在印度,身为男性的优越感很强,有些人用这种优越感来升华自己,然后保护女性,这种人更类似于电影中的父亲。还有些人用这种优越感来麻痹和开脱自己,以此来行不轨之事,这种人是巴布拉姆。
当然还有一种人,他们反对这种阶级划分,他们提倡男女平等,这种人是觉醒者。
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心疼女儿,愤怒施暴者,但是作为男性,他固定思维下的“大男子主义”,认为家庭的稳定是最重要的,他认为一切的伤疤都可以慢慢修补,甚至认为对于女性来说,物质生活的保障要远远大于精神。
所以他总是说“等待正义”,寻求法律,用“各种旅行”来安慰女儿。
他爱他的女儿,但是这种爱,并没有走进女儿的心底,并没有感动身受。
所以,真正把艾丽娅的悲伤和绝望,看在眼里记在心底的是母亲戴维琪。
戴维琪是艾丽娅的继母,她一直渴望艾丽娅可以叫自己一声:妈妈,当艾丽娅遭受到侵犯时,她知道这种奢望,再也不可能到来。
当午夜,丈夫在身边熟睡时,她起身,听到了艾丽娅不断的冲涮身体和痛苦的嘶吼。
女儿的痛苦,加上戴维琪同样身为女性,她更明白那种无力、渴望和充斥整个胸腔的绝望。
于是,她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来复仇。
这也是整部电影,为何选择让一位妈妈,来担当复仇的主要原因。
因为她更能感同身受,在社会大熔炉下,只有同样身为女性的妈妈,才可以完全的体会到女儿的感受和所需。
有些事,它只属于母亲,只有母爱可以做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