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高低只是每个人的看法和角度不一样姜昆的女儿,它不能用称称重,也不能用尺衡量,所谓的水平高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若说谁的粉丝多姜昆的女儿,谁更加的受人追捧和喜欢,那么德云天团班主——郭老板,绝对是不容反驳的第一。
论相声四门功课姜昆的女儿,说学逗唱,郭老板门门清,样羊精!基础夯的十分牢固!说相声张嘴就来,你是想“吃素”的,还是“吃荤”的,你是想听传统的,还是现在的,人家都行!
从初到北京,一个无人认可和承认的海青,在夹缝中求生存,面对重重封锁和打压之下,凭借着才气和能力,一步步走红,把德云社带起来,将相声带火,若换成他人,能有几人挺过几次整顿封杀?如今他不仅还能活着,而且还活的这么好姜昆的女儿!
有人说他说的相声俗,粗鄙,甚至联合同行,扬起反三俗的大旗,进行围剿!但他的俗,不低俗,若市井文化的相声就是低俗,那我们这些市井小民成了什么姜昆的女儿?那些喜欢听他说相声的都是大俗人?不见得吧?
人吃五谷杂粮,即便是明星也有“三急”吧?那你能说明星也俗气吗?况且,只要是有人爱听,喜欢听,那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大众之所以很喜欢市井文化的相声,是因为它更加的接地气,取之于民,乐于民。
就是喜欢德云社,喜欢郭德纲的相声!不喜勿喷,因为即便是浪费口舌的喷我,我也不会改变,更对我无感!回见……
其实答案已经在问题里写明了。
什么叫相声惠民演出?关键就在“惠民”两字,“惠民”的演出性质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免费的、施舍型的演出。
既然是免费的施舍,那么观众没有权利批评它的质量;在演员心中也是种施舍,能到场出席已经给足面子了,演什么节目并不重要。
打个比方,在过去每当天灾人祸,大户们都会舍粥施药,其实就是大锅做水下点粮食熬粥供人果腹。粥是免费的,但也不讲究口味,大家都知道就是为了活命。
但从来没有大户会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去舍粥,因为大家都能凭双手吃饭,为什么要去接受嗟来之食?
所以很好理解为什么没人叫彩,这个跟年纪没关系,就算100岁出来还是一样;这个跟免费不免费也没关系,现在的观众有的是途径去听相声;这个跟演员地位官职也没关系,你官当得再大站在台上也是演员一个……。
观众唯一关心的是你说的相声质量,相声说得好,观众不需要惠民,观众有钱会自己买票;相声说得不好,就算你惠民,观众还嫌你浪费他时间。
姜昆早期搭档是李文华,老先生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他们及子女都没有从事相声行业。
孙越的奶奶是李文华的亲姐姐,也就是说李文华是孙越的舅老爷,孙越是李文华的外孙、而不是孙子,这两层关系差得好几亩地远呢。
在皇城根下生长的孩子很多都有从小接触曲艺的机会,孙越也是如此,从小就喜欢相声、也参加过培训班。
但孙越父母显然没打算把相声当做孙越的“主业”去培养,文化课一点也没落下,从小学、初中到中专。相声只是当做孙越的一种兴趣去培养,就像现在家长给孩子报毛笔班、画画班之类的兴趣班。
1999年孙越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动物园上班,一干就是十年。而这十年里,孙越并没有像有些自媒体、或岳云鹏在相声舞台上砸挂的那样“过得很惨”。
相反,孙越很滋润、很惬意,一边养大象、一边到小剧场说相声,工作和兴趣俩不误。
当时的北京动物园是全国最大的动物园,正儿八经的事业编制单位,一个月工资就有两千左右,算不上“肥缺”、但也足以衣食无忧了。
如果当时孙越真的“投奔”了姜昆,也无非谋一个国营相声院团演员职位,一个月也就几百元收入、外加演出补贴。
而九十年代的相声行情十分低迷,别说国营院团一年没有几场演出,就是民间相声团体的德云社等也是惨得入不敷出。
当时北京城零零散散也有几家相声茶馆,但演员多数都是有一份稳定职业、业余说相声的。“玩票”可以,但没人当做正经职业去干,郭德纲也是因为实在进不了体制内、才不得已把小剧场相声当做事业去坚守。
苦熬苦掖了几年之后,2005年左右德云社开始在京城逐渐走红,“听小剧场相声”也成了北京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娱乐活动。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北京城冒出了许许多多的相声茶馆,孙越在“相声培训班”时的同学张伯鑫(高英培的关门弟子)也创办“挚友相声俱乐部”,孙越也就经常到“挚友”客串演出。
后来“挚友”加入了郭德纲搞的“德云相声联盟”,那时孙越初识了郭德纲。2009年孙越从“挚友”拉出一个队伍单干、成立了“艺馨相声社”,到年底被郭德纲“照单全收”。
那一年,孙越也就从“业余”转入“专职”相声艺人,正式从北京动物园辞职。孙越之所以辞掉这份稳定工作,一方面是待遇跟不上时代节奏,一方面是他养的那只大象死了。
很多事情嘛,其实结局就是“最适合”的选择。孙越如果当年去了体制内,哪有今天的大红大紫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