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鲁迅称史记为什么。
《史记》的记载客观公正吗?我觉得,这既是个问题又不是问题鲁迅称史记为什么。
先说不是问题吧鲁迅称史记为什么,从《史记》经由司马迁的外孙儿杨恽传于外人,虽然曾被班固班彪等人责难,特别是朝廷的删削,最甚时只剩下五分之一,十万字。但很快就受到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欢迎,靠手抄传播。历朝历代,研究者众,注解补充者众。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已经说得极其到位——2000多年的历史,已经为《史记》做出了最准确的评价——如果这部著作没做到客观公正,大概不会如此得到众多的人如此高的评价——应该相信历代无数学者中绝大多数人的正直和智商。
其次,这也可以算是一个问题鲁迅称史记为什么。牛顿很牛,发现了宇宙间的三大定律。可不可以怀疑?可以。如果不是爱因斯坦对牛顿将信将疑,也就不会有相对论的产生。当然,自然科学问题和史学问题,不好绝对类比。但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说,现代人仍然可以考察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以及他写出来的《史记》,是不是客观公正。 咱们就按照《史记》的客观公正是个问题来进一步讨论。 其实,说到底,《史记》是否客观公正,无非是两件事——首先,司马迁写《史记》的出发点是否客观公正;其次,他写出来的作品《史记》在内容上是否客观公正。
先看第一件事鲁迅称史记为什么。 司马迁为何写《史记》?
第一,他不是奉旨而作;第二,他不是为邀功请赏而作;第三,他不是图名留青史而作。
司马迁写《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交给了他这个任务,必须写,不得不写,不写不行。 而是他出于家传传统,是缘于身为史官的一种责任。
司马迁说,自己的远祖,曾是帝颛顼手下的史官重黎氏,而且世代延续;到了周初,家中有人当了司马,赐以为姓,然后仍然世为史官;父亲司马谈,为汉初著名的“五大夫”之一,是汉武帝朝得史官太史令。
正因为这样的家族传统和家学渊源,使司马迁从小立志要承传继统,写一部旷世史学之作。
就是说,从《史记》创作的出发点来说,司马迁不存在“不客观公正”的主观动机。
在司马迁动笔写《史记》五年的时候之后,发生了他被汉武帝处“投蚕室、受宫刑”的事件,这会不会使他写《史记》的初衷有所改变? 司马迁在完成《史记》之后的《报任安书》中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或重或轻,要看自己如何决定和行动。
又说——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作《史记》的初衷丝毫未变。
还说——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绝不将《史记》献于殿前,邀以功赏,只为留给后世的智者。
对有如此理想和骨气的史家和文人,谁好意思拍一拍脑袋就怀疑其作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呢?
这一点,非常关键。 (司马迁外孙儿杨恽)
再看第二件事。 司马迁写《史记》,秉承是一种什么样的创作态度呢?
首先,他穷经皓首、博览群书,广积素材,《史记》里,引用了先秦古籍有一百多种,其中,《六经》及传解二十余种,诸子百家五十余种,历史地理书籍二十余种,文学艺术书籍十余种。有许多,虽未引用,但也作为旁证。
其次,他是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人,为印证一些实事,实地考察,前后去过许多偏远之处,中国的东南西北跑了相当大的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个省。
再次,他选材慎之又慎,觉得把握不大的,绝不采用。比如《山海经》,司马迁一定认真读过和思考过,他说,此书里面的内容过于荒诞,他不敢采用。
如此严谨细致认真的治史和写作态度,如果说司马迁就是为了写出一部“不客观公正”的史籍,有人会觉得符合逻辑么? 《史记》流传至今,当为民族幸事,国之幸事。130篇,52万多字,成书于2000年前,向前记载3000年;纪、表、书、世、传,竭力描绘全貌,有哪部中国史书能比?
我写过一个问答,对比了与司马迁几乎同时的世界上的所有史学家及其著作,其实主要是古希腊和罗马的,他们也很伟大,但充其量,写的是断代史、小国史、战争史,时间跨度最长的三四百年。
就史实的完满充实、人物的详细生动、视角的宽阔深刻、体例的全面合理,皆都不可同日而语。
《史记》的史学性和文学性,都是同时代以致以后不可跨越的巅峰。
《史记》有没有憾失?肯定有。比如,他对商王系的记述,明明他知道应该有王亥,但故意遗漏了。这件事上,他中了孔子的“毒”。但是,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司马迁对于商代的描述,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准确的。由此推断,他对夏代的记述,是否也会是这样的情况呢?
说心里话,对于网络上一些帖子,看题目我就十分反感。比如,“司马迁骗了我们两千年”。司马迁知道你是谁呀,骗你干嘛?再说得不好听一点,值得骗么?还有,“什么什么发现,证明《史记》全都错了”,就说《竹书纪年》吧,和《史记》记载不一样,怎么就能断定一定是司马迁错了而不是纪年错了呢?即便一件事、一个细节司马迁说的不对,怎么就能说《史记》全错了呢?
我认为,这样的风气很不好。连《史记》都没认真看过,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大呼小叫,太没风度。别忘了,专业学者永远是少数。打酱油,也该有打酱油的规矩。
这个话可能说重了。对于《史记》,还是好好读读原著,再听听专业学者们怎么说才好。
最后要说一句,《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自《隋书》改为《史记》。其《经籍志》中首列“史部”,以《史记》为首,并首次使用《史记》一名。此后,遂成定名。 现存版本中,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善本。现在印行的《史记》基本参考此本定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