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后为何会很快亡国秦国统一六国?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个问题心理肯定有了答案——秦暴政秦国统一六国,二世而亡!
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秦国统一六国,但也脱离不了这个概念。秦孝公商鞅变法后,“奋六世之余烈”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孝文王等六代国君,终于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六国。
但秦朝统一天下后继续以严法治国,导致天下酷吏遍地,系家株连已是常态,动辄羁鸭,重则砍头,大泽乡陈胜因天降大雨延误朝廷规定的期限,按律当斩,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终被逼揭竿而起喊出来至夏朝家天下开始后最有力量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斩白蛇起义也是如此秦国统一六国。六国旧贵纷纷响应趁势召集人马,本来就已经摇摇欲坠的秦帝国只需一根稻草便可轰然倒塌。
秦朝以法家治国到底可不可行秦国统一六国?注:法家,不是现代的“法”。事实证明,法家只是秦国强盛时期的过度,到了一定情况下不能遵循死理,要根据当时的国情进行变通,战乱平息之后必然要修养民力,安抚民心,政策适当放宽,养精蓄锐。汉朝开国后便是采用的道家无为而治,修养民力,汉初高帝刘邦险些被匈奴俘虏于白登城,所以汉初时期不能再继续以严律苛法治国,即使匈奴单于来信调戏吕后,汉朝也只能继续忍气吞声,经过文景后,一直到武帝刘彻时期,汉朝终于有了绝对的后备实力四处征战,一雪前耻,但首先要做到思想统一,所以才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家及杂家思想融入儒家,把儒家变成儒教,把孔孟之道变成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利器,之后,汉朝和匈奴一绝雌雄打出了汉朝男儿的威武!也算告慰当年远葬异乡的和亲女子亡魂!
后世的统治者们继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把儒家和法家一块拿来使用,“明尊儒,暗行法”,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思想上的统一也会在战争中提现出来,不论是南北朝时期还是五代十国,绝大多数割据政权的统治者的最终目的都是统一,即使礼乐崩坏的时代,汉族的文化也会得到传承。
其实说到底还是看统治者的手段,明清时期中国皇权专制制度达到巅峰,他们不断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不断的把思想的牢笼画小,一步步阉割原始的孔孟之道,但效果立竿见影,他们便爱不释手,不断的愚民愚民,自己造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后不断给天下苍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最后还是重蹈前朝的覆辙!
但相比较秦朝的二世而终还是十分有进步了,不知道当年始皇帝昭告天下要秦国传至万世,生生不息时,有没有想到大秦帝国会二世而亡,三世而灭,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秦统一后以严法苛律治国,如果不是二世而亡才应该问Why?
谢谢邀请。
如果秦昭王不杀白起,确实有可能统一六国。白起死后,范睢推荐的人都出事了,本应连坐,被昭王赦免,但是始终无法释怀,两年后就郁郁而终。昭王一是年事已高,二是由于文武股肱的离去而无法继续东进,几年后也死了。所以秦昭王要统一六国,白起不死,且与范睢和解,那么估计昭王有生之年能一统天下。
打天下和管理天下是两回事。范睢是纵横家、白起是兵家,他俩的长处是征服天下,管理就不好说了。而嬴政采用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统一六国、并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假如白起不死,那么范睢就不会因想不开而早死,而秦昭王非常信任范睢,因此,李斯、韩非子估计也没机会插嘴,所以昭王统一天下后,可能还会沿用周朝的制度,分封诸侯。
白起和范睢都活着,战事就顺利。昭王心情一好,多活两年,估计没儿子秦孝文王和孙子秦庄襄王什么事了,因为已经死了。这样天子之位可能传于孝文王的其他儿子,嬴政不一定能继承大统,但野心勃勃的他可能时刻想着谋逆篡位吧!然后重新回到诸侯争霸时期。
越说越离谱了,居然瞎掰了这么多。呵呵,随便看看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