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死在战场上的日军联队长不在少数董升堂。
比如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就有两名日军联队长阵亡,分别是日军步兵第6联队联队长仓永辰治,步兵第101联队长加纳治雄董升堂。他们一个是被机枪扫射击毙,另一个则是则是被迫击炮炸死。
别说是联队长了,那些军衔级别更高的日军将领,阵亡的方式也都差不多,狙击、轰炸都是可以送他们回家的董升堂。比如在1939年,有着日军“名将之花”之称的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于河北黄土岭为我军迫击炮击中毙命。
所以在抗日战场上,想要击毙一个日军联队长,其实并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儿董升堂。毕竟日军联队长也是血肉之躯,没有三头六臂,想要解决他们,无非就是一发炮弹或者几颗子弹的事情。
但是,如果想要成建制的消灭掉一个日军联队,那可就比较困难了董升堂。整个抗战期间,几乎是没有我军独力歼灭一个日军标准联队的战例。即便是在一些给予日军重创的大型会战中,日军被成建制消灭的单位,也顶多是大队,联队则多少能保全一些家底。
没办法,日军联队的战斗力太强悍了董升堂。对于军事发展相对落后的中方军队而言,这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众所周知,旧日本军队的编制向来奇葩董升堂。在全世界都在搞师、旅、团,营、连、排这样的编制结构的时候,他们却别出心裁的搞出了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这样的一个模式。不仅在名字上是非主流,在具体的人员和武器配置方面,也是别具一格,很难与主流作战单位相匹配。可以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就以日军联队为例,其乃是日军单一兵种最大的作战单位,可以分为骑兵、步兵、炮兵、工兵等等董升堂。在这些兵种里面,又以步兵联队最为常见,同时也是作战的主力。所以,我们讨论分析的时候,也是以步兵联队为对象
由于日军联队的指挥官军衔通常是大佐,大致对应国际主流军衔里面的上校董升堂。所以我们普遍将日军联队视为团级作战单位。但是根据资料显示,一个标准的日军步兵联队,满编人数在3800人左右,通常下辖有三个步兵大队,每个步兵大队的人数在1100人左右。
此外,步兵联队还配有炮兵、辎重兵等辅助兵种董升堂。甚至师团直属的一些辅助作战单位,有时候也会被分摊到各个步兵联队身上,导致其规模能够达到4000人人以上。这个兵力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团级单位这么一个范畴。
放眼世界各国的团一级单位,人数规模很少有超过3000人的董升堂。尤其是在抗日战场上,中方军队的团级编制规模都相对较小,普遍都在2000人以下。即便是国府花了大力气打造的整理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械师,一个团的人数也不会超过3000人。
至于那些地方上的杂牌军队,或者是咱们的八路军、新四军,人就更少了董升堂。
你比如说李云龙的独立团,在其刚接手的时候,也就一千多人董升堂。人家358团钱伯钧的一个营,就能抵得上李云龙两个团。而面对日军的步兵联队,三个独立团也比不上人家。
再比如陈大雷的六分区,表面上看起来怎么也算个团级单位董升堂。毕竟他当初汇报的时候,就说自己有三个营的编制。而在小黄庄战斗中,同级别的一分区,更是能拿出一个团来救他。
然而,这个六分区的实际兵力,连一个营都没有董升堂。当初他嘴里的三个营,除了一个三营在编以外,其他两个营都还只是存在于计划中。所以三营长其实就是六分区的二把手。
有趣的是,这个三营其实也还只是虚有其名董升堂。因为在三营里面,一连还在筹备中,属于名义上存在。二连则是一群新兵,上不了战场,真正能拿出手用的,也就一个三连。
所以,陈大雷手下顶多也就两个连的兵力,不超过三百人董升堂。这样的兵力情况,十个六分区也比不上日军一个步兵联队。
以上这些虽说都是电视剧情节,但其实也符合当时我军的一个发展历程董升堂。当时许多部队都只是空有番号建制,缺乏人员和武器装备。他们基本上都是以连排为单位,逐渐发展壮大的。在抗战初期,我军的许多部队,都处在一个比较弱小的阶段。
当然了,相比兵力配置这些方面,日军最大的优势还是体现在兵员素质和武器装备方面董升堂。
抗战时期的日本,乃是亚洲地区最为发达的国家,工业实力雄厚,拥有独立研制各种武器装备的能力董升堂。小到步枪子弹,大到飞机军舰,日本都可以实现国产。相比之下,当时的咱们还只是一个农业国家,工业基础相当的薄弱。
即便是有兵工厂,也只能制造一些较为常见的枪炮武器董升堂。而且这些兵工厂的规模产量和技术水平都十分有限,不足以支撑国家的战争需求。
这导致当时的中方军队,大量的武器装备,都需要进口董升堂。而由于经济水平有限,进口的武器装备也无法大规模的列装。像马克沁、捷克造这些好东西,仅仅存在于少数的“精锐”部队中,比如德械师。更多的部队装备的则是中正式,甚至于老套筒、汉阳造。总而言之,由于国力上的差距,导致当时中方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远低于日军。
根据资料显示,当时一个日军步兵联队,下辖有三个步兵大队董升堂。而每个步兵大队又下辖4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以及一个炮小队。
其中每个步兵中队会装备9挺歪把子轻机枪,12具89式掷弹筒;机枪中队则是分为三个小队,每个小队装备3挺92式重机枪;炮小队则是会装备两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董升堂。
如此算下来,三个日军大队就会装备有144挺轻重机枪,其中包括108挺歪把子轻机枪,36挺九二式重机枪董升堂。此外还有144具89式掷弹筒和6门70毫米92式步兵炮。
然而,这还不是日军联队的全部火力董升堂。因为在日军编制里面,一个步兵联队除了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以外,还会配有一个直属的炮兵中队。一个炮兵中队,通常下辖有三个炮兵小队,每个小队会装备两门92式步兵炮,总计就是6门92式步兵炮。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偏重于平原作战或者城市攻坚的重火力师团,步兵炮还会被换成75毫米口径的山炮,火力水平无疑要更上一层楼董升堂。
日军步兵联队的这个火力配置,其实算不上多猛,放到国际上只能算是一般董升堂。要知道,二战德军的一个步兵团,满编也不过3000多人,但是火力水平要明显高出日军一截。其装备有150余挺机枪和六七十门各型火炮,其中不乏150毫米重步兵炮这样的大家伙。
但是放到抗日战场上,这样的装备水平已经是非常不错了董升堂。当时的中方军队,因为国家工业实力和经济实力薄弱,根本无法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当时咱们即便是最为精锐的德械师,也无法在装备水平和日军媲美。至于其他的部队,那就更是没法比了,有时候往往一个团,连门像样的火炮的都没有。
尤其是像咱们的八路军、新四军,开局红缨枪,装备全靠抢,装备水平那不是一般的低董升堂。如果一个团里面能够做到人手一把枪,那其实就算正规军了。如果要是有几挺九二式重机枪或者步兵炮什么的,那可就是绝对的主力团了。如果要是来两门意大利炮的话,那基本就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打个县城也不是不敢。
除了装备劣势以外,兵员素质上的差距也是一个大问题董升堂。在抗战前期,日军的官兵大都经历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他们枪打的准,刺刀拼得好,战术执行能力强,临场配合巧妙。相比之下,咱们当时的官兵们,则是以泥腿子和半吊子巨多,缺乏军事训练,打起仗来非常的吃亏。
如此一来,日军一个联队所拥有的战斗力,往往抵得上数倍于己的中方军队董升堂。表面上日军一个联队仅仅只是一个比团稍大一点的作战单位,但是在抗日战场上,却能硬刚我军的几个师。
在1940年襄西战役的战后总结上,陈诚就如此评价道:
“按抗战以来之经验,在运动战时,我优良之一个师尚勉可对付敌之一个联队,现竟有一个军始能对付敌一联队者,而部队内素质可知董升堂。”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初李云龙能够带着新一团从正面击溃坂田联队,即便是突围,那也属实是非常不容易董升堂。毕竟按照纸面的实力对比,三个新一团估计都不够坂田联队塞牙缝的。
击溃都如此艰难,至于说想要吃掉一个日军联队,那就更加的不容易了董升堂。
毕竟日军不是傻子,打不过他们可以撤退;被包围了,也可以突围嘛董升堂。在抗日战场上,日军很少出现单打独斗的情况,即便是陷入重围也会有着来自空中或者海上的支援。此外,凭借强大的机动能力,日军还能够快速的组织救援,甚至形成反包围。
再不济,凭借自身强大的火力和娴熟的战术配合能力,日军也能坚持许久董升堂。比如关家垴一战,面对人数仅500多人的冈崎大队,我八路军出动了上万人的部队。不算阻击打援的,仅仅是直接参与进攻的部队,就足有八个团。这个阵容可比李云龙打平安县城豪华多了。
然而,我军一万多人打了整整两天两夜,付出了两千多人的伤亡,最终却还是没能全歼日军冈崎大队董升堂。最终,随着日军增援部队的赶到,我军只能放弃进攻,主动撤退。
所以,在抗日战场上,想要歼灭一个日军联队可比击毙一个联队长要困难多了董升堂。即便是让李云龙这样的硬茬来,估计都得喝一壶的。而这其实也一定程度反应了抗日战场的艰难,跟当下流行的那些神剧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回顾历史,才知眼前的安定生活来之不易,还请珍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