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是以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加工创作出来的。大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书一百回,以殷周斗争和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为线索,歌颂周的仁政,揭露和批判商的暴政。小说先写商纣王荒淫无道、信任奸邪,诛妻杀子,设炮烙以害忠良,造虿盆以虐宫女,建鹿台以劳百姓,以及立酒池肉林以自娱,剖孕妇敲骨髓以为乐的暴虐行径。次写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助下,兴兵伐纣,终于在众神的支持下,以正义战胜邪恶,翦灭了商纣王朝。小说不但批判揭露纣王的暴政,而且还敢于乖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道德,对以臣伐君,以下伐上的武王伐纣的事业加以肯定,认为不是弑君篡逆,而是诛暴君伐无道。书中在哪吒剔骨还肉追杀生父的故事里,也表现了类似敢于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进步思想。当然这种诛暴君抗父命的思想并非《封神演义》作者的首创,但作者通过艺术形象进行绘声绘色的渲染,却是难能可贵的。《封神演义》的思想内容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封建性的糟粕也很突出。宿命论的思想贯串全书的始终,如认为商周的成败,是由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当兴所决定的。这就大大削弱了反暴政的积极意义。《封神演义》对某些人物刻画得比较生动,想象丰富,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但总的说来艺术性不高,人物刻画多数流于概念化、公式化,缺乏鲜明的性格特征,神魔斗法有些较荒诞,情节雷同赘冗。鲁迅先生说,《封神演义》“似志在演史,而侈谈神怪,十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而己。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封神演义作者:真三国,假封神,西游记哄死人。
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四大名著”是怎么形成的,四大名著其实是四本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分别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作者。如果硬要说在文学上,《封神榜》比之上述几部存在某些不足,其实是牵强附会,大部分观众和读者的欣赏水平达不到那个传说中的境界。
所谓的“四大名著”其实是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纂的四部小说,如果它出版的是五部或者是其他的四部,那么这个称谓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某个特殊时期是服从与政治需要的,显然伟人对“四大名著”的批注比《封神榜》要多得多封神演义作者!所以《封神榜》在“四大名著”里的落选不见得就是其文学地位的差人一等。
在那个年代封神演义作者,《封神榜》所宣扬的既不属于农民起义也不属于反抗体制壁垒,而且他的广泛传播显然不利于马恩列斯的宣传!
论世界观封神演义作者,封神比西游更要宏大,看完封神再读西游会更通畅。封神里的人物关系在西游中得到了体现,比如在仙人和妖精的关系梳理上。
论人物塑造,封神的人物数量不比其他几部小说的少,也都被描写活灵活现,人气味十足。
那么,“四大名著”撇开吹捧的因素,实际意义在哪里呢?现在差不多每个人都看过这样的必读书目,体现出什么差距了吗?显然没有!
但是我们知道文学艺术也是政治的延伸,抛开政治环境讲文学是自我陶醉。
《封神榜》对现有的政治体制来说,他的积极意义和普世价值在哪里?大家见仁见智,这里也说不了太多。
这两本书都不是完全原创的,都有参考很多的民间流传的故事,比如他们都有哪吒,托塔李天王,二郎神等等,所以让我们很多时候不自觉的把这两个故事混淆。而《封神演义》描写的时代又在《西游记》之前,很多人就认为《封神演义》是《西游记》的前传了。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叶,《封神演义》也成书于明朝中叶。而吴承恩开始写《西游记》的时候,许仲琳才刚出生。《西游记》的取材是来自唐朝的《大唐西域记》,民间传说,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杂剧《西游记平话》等等。《封神演义》的取材是来自南宋的《 武王伐纣平话》,《商周演义》,民间传说等等。
二者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因为两人都是取材自民间传说,但是民间各种传说之间本来就各有矛盾,并不系统化。两人所打造的小说的世界体系也是不一样的,但是说没有完全没有关联,我也是不信的,《西游记》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明朝时期印刷坊的极润极高,对于小说极为重视,所以《西游记》很多就扩散开了,像明代建阳书坊主余象斗刷刷刷的开抄,又立马整出了一套《东游记》、《南游记》和《北游记》出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许仲琳肯定是有看过《西游记》的,对于人物和情节多多少少有点借鉴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