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在哪里看到的翁仲~
不过就给你介绍一下吧~
玉翁仲在汉代是一种流行的辟邪配饰,通常采用简练的阴刻线,寥寥几笔雕刻为一长袍大袖老者伫立状翁仲。
翁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翁仲,是秦始皇时期的一名大力士,名为阮翁仲。
相传其身长一丈三尺翁仲,骁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到咸阳远远看见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便不敢靠近。因此变成为了辟邪驱魔的化身。
关于翁仲翁仲,还有一则很有趣的故事:
乾隆皇帝有一次带着一群翰林学士郊游时路过一古墓,他指着墓前高大的石人问是什么,一翰林回答说翁仲:“这石人名叫仲翁。”
乾隆随后即写下“打油诗”一首:
“翁仲尔今称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罚到江南作判通。”
乾隆故意把四句诗中每句最后两个字都颠倒过来,以讽刺把“翁仲”错为“仲翁”的翰林。
要说翁仲羊脂白玉籽料怎么识别,我们首先就得了解什么是玉.
那么,什么是玉呢?
玉者,美石也!其主要的成份是一种叫透闪石的矿物质。我们的先人,把一切美丽的石头统称为玉,视玉为宝。而现在的我们则把珍贵的玉石称之为宝玉。我国是个玉石大国。矿藏丰富,品种繁多。有着非常幽久的玉石文化。
那什么又是羊脂白玉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去识别它呢?
羊脂白玉,俗称『羊脂玉』。它属于和田玉的一个品种。它是和田白玉中的极品。因此,羊脂白玉山籽料就是极品中的极品!
要识别羊脂白玉,我们就得从它的特征入手!那羊脂白玉又有哪些特性呢?
首先,羊脂玉质地特别特别地纯!其中原因就是其成份特单纯,几乎百分百地由透闪石组成。其次,羊脂玉结构非常非常的细。这也是其外表看起来非常细腻非常透亮的原因。再次,羊脂玉颜色非常的白,水头非常的足。但是,其颜色也不是那种苍白的,而是那种给人予猪板油的感觉。最后,羊脂白玉的油性非常的重。给人一种油而不腻的感觉。
当下社会,好点的和田白玉己是难觅芳踪,更别说是羊脂玉山籽料了。能得一件,实乃人生之幸事!这里是收藏领域原创者封小彬,谢谢您的赏阅!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从这里我们知道,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不但下令将六国的贵族迁徙到了咸阳以及边远的巴蜀等地,还把全国的兵器一股脑儿地收缴起来,铸造了十二个铜人,将它们立于咸阳的宫中。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个铜人?这些铜人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呢?
(秦始皇)
关于秦始皇为何要铸造这12个铜人,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一,传说秦始皇曾做了一个白日梦,梦中天象巨变,日月无光,黑暗霎那间笼罩了大地,妖魔鬼怪纷纷逃出生天,百姓们惊恐万状,避之不及。正当始皇束手无策之时,突然一道金光闪过,一位鹤发童颜的仙道翩然立于始皇面前,叮嘱他务必快速铸造12个铜人,方可安定天下,拯救黎民。
梦醒后,始皇遂下令收缴全国青铜兵器,融化后铸成了12个高大威猛的铜人,安置在咸阳宫内。
其二,有一次,始皇率文武百官观看民间杂耍演出,期间忽然冲上来一队手持兵器,满脸杀气的武士,在始皇面前极尽表演执戈厮杀的场景。这一幕深深地让始皇忧虑,朝廷对兵器的管理不够严格,如果任由这些兵器在民间泛滥,终究会殃及他的统治。
其后,始皇又听到大臣报告,民间流传一首民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这个“渠”字,在古代含有“大”的意思,去掉一横后,变成了“人”字,似乎在提醒始皇,多多铸造青铜人,方可以消灾避祸,稳固江山。
当然了,这些都是传说。最有可能是,始皇之所以铸12铜人,其根本的目的是借此将民间的兵器收缴,不给百姓和六国贵族造反的机会。于是他假借梦境,或者假托民谣,以达到他稳定统治的政治目的。
(咸阳宫中的十二金人)
那么,这些铜人到底长什么模样呢?
据史籍记载,这些铜人均着狄人服装,胸部镌刻着“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这样的铭文。它们都出自于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之手。李斯本就对中国的文字统一居功至伟,其书法自然是精美绝伦了。
12个铜人的高矮不一,轻重各异。《史记·索隐》记载,“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钟小者高三长,皆千石也。”“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综合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12个铜人体型巨大,最高的超过了13米,最矮的也有近8米,重量则达到了惊人的一百多吨。
那么,始皇帝为什么就不多不少只铸造了12个铜人呢?
因为“12”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很有独特的寓意。古人曾把大地分成12地支,也曾把整个世界分成四面八方,加起来也正好是十二。另外,一年四季,每季三个月,也恰好是12个月等等。在始皇的眼里,12就代表着天下,代表着整个大地,铸造12个铜人,自然就表示一统天下,四海臣服。
(西楚霸王项羽)
这些铜人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12铜人铸造完成后,曾被安放在阿房宫的宫门外,至今还有“铜人原”这样的地名。公元前206年,秦国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此后,这12个铜人也随着秦王朝的覆亡,开始了其辗转坎坷的命运。
王莽篡汉自立新朝后,曾梦见铜人暗自流泪,醒来后的他十分厌恶这些铜人,于是命人将铜人胸前的铭文除去,让12铜人惨遭蹂躏。
不过,王莽还不算过分,最多也是厌恶这些个铜人,并没有销毁它们的打算。
据《史记正义》记载:“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符坚又徒之长安而毁之。”
这里边提到了三个人,一个是董卓,他曾挟持汉献帝下旨,将10个铜人毁坏后铸成铜钱,只剩下其中的两个。魏明帝曹叡打算将余下的两个铜人运到洛阳,但运至霸城后,终因太过沉重而无法实现。
后来,残暴荒淫的后赵皇帝石虎也惦记过铜人,将仅存的两个铜人运到自己的都城邺城。最后,这两个历尽磨难的铜人被苻坚带到了长安,并将它们销毁了。
不过,在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还有另一个说法,“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阳,重不可胜,至霸城西停之。石虎取置邺宫,符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符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中,于是金狄灭”。
如果按照郦道元的考证,那么,这12个铜人其实并非全部被毁,其中有一个被推进了黄河之中,具体的位置大概在今三门峡市的黄河渡口边。相信随着我国考古的深入发掘。这硕果仅存的秦始皇铜人,终究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参考资料:《史记》《水经注》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