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问题还是蒙哥大汗在四川钓鱼城被意外干死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这里说的主角主要有两个于大小姐,一个人旭烈兀,一个是他的手下大将怯的不花。
孛儿只斤·旭烈兀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忽必烈、蒙哥和阿里不哥的兄弟,四人同为拖雷正妻唆鲁合贴尼所生也是最有资格继承大位的四个人于大小姐。1248年贵由汗死后,旭烈兀联合拔都等人积极拥戴其长兄蒙哥,使蒙哥在1251年诸王公大会上夺得大汗之位。1253年,旭烈兀率主力军出发渡过阿姆河西征波斯。接着在巴格达击败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旭烈兀先用决堤放水淹没了哈里发的主力,接着以围城战迫使哈里发弃城出降。随后,他又连续进攻叙利亚等地。但就在他准备一鼓作气进击埃及彻底摧毁伊斯兰势力的时候(旭烈兀本人虽不是基督徒但是比较偏向基督教,仇视伊斯兰势力,而怯的不花本人就是基督教的分支景教教徒)在此时,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中东诸民族和教派的命运。旭烈兀得知长兄蒙哥大汗在四川钓鱼城意外被干死,诸兄弟陷入了汗位的争夺,决定率主力东归,只留下怯的不花率领5000人蒙古军另其他民族军队共2万人留守叙利亚。当旭烈兀回到波斯时,得知阿里不哥、忽必烈两人正在进行大汗争夺战,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支持阿里不哥,旭烈兀支持忽必烈,钦察汗国因距离蒙古帝国本土遥远,基本保持中立。从1259年到1264年,经历了五年的战争最后忽必烈打败了阿里不哥,夺取汗位。旭烈兀便决定不再东归,留驻波斯。几年后,1264年,旭烈兀接受了元朝的册封,成为伊儿汗,他建立的国家也成为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中的伊儿汗国。但与此同时,旭烈兀也得到他在叙利亚留下的驻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在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优势兵力的围攻下,怯的不花终于不敌,在以少战多的情况下被俘而死,叙利亚全部落入埃及政权之手。
旭烈兀很想复仇于大小姐,但新的威胁迫使他放弃了新进军叙利亚的打算。新的威胁来自他的堂兄弟之国——金帐汗国。旭烈兀受他的母亲和妻子的信仰影响的亲基督教情绪引起了亲穆斯林的金帐汗别儿哥的仇视,别儿哥同埃及的苏丹拜伯尔斯结成同盟对付旭烈兀,双方还在高加索地区打了一仗。使得他没有精力出兵埃及。而怯的不花的失败在于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明智的与基督教国家交恶,在失去基督教国家支持后被马穆鲁克大军在阿音扎鲁特击败兵败被俘最后被马穆鲁克苏丹处死。
古代举人.探花.进士.状元.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于大小姐!)
题主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将举人、探花、进士、状元和现在高考制度下的学历进行对比,看看一一对应什么学历于大小姐。
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两者没有对比性,因为科举的功名从来就不是一个学历的概念,用科举来对比高考,是十分滑稽的。1
如果非要对比的话,我们首先从读书学习开始说起。
在现代,孩子的入学率非常高,九年制义务教育还免费,所以,基本上人人都可以进学校读书学习。
而在古代,理论上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但是能够读书的,基本上都是家里条件比较好的,贫苦人家是没钱进学校的,远的不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率达到80%以上,能认识几百个字就不算文盲,标准就是这么低,所以,古代社会的文盲率绝对在90%以上,元朝更惨,文盲率超过95%。
2
看到这里,我们还怎么比!
我们接着说,古代的科举制度,并不是人人都能参加的,首先,性别上,女人先天就与科举无缘(太平天国那帮假道学除外),以明朝为例,对科举考试审查非常严格,上查三代一点不夸张,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所以商人和他的子孙后代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最多花钱捐个小官,一辈子就这样,没有上升空间。
另外像什么犯人、娼优、僧道等乱七八糟出身的,直接pass掉,断了你的读书梦。
如果你的身世清清白白,那么恭喜你,你可以踏上漫漫科举路了。
3
我们现在考试,大概分4次,中招、高考、考研、考博。
在古代,考试分六次,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前三者是确定资格的,后三者属于正式的科举。
从入学到中秀才要走三步,县试、府试、院试,县试、府试每年都举行,在你户籍所在地的县和府考试,今年不行,明年再来,反正考试成本也不高,最多花点路费和食宿费,过了县试、府试,就叫做童生,考中了童生才有继续考试的资格,你以为童生很好考吗?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大有人在,清朝,全国的童生大约200至300万人。
院试三年一次,要在省城里举行,录取比例10%左右,考中了就是秀才,也叫生员,第一名叫案首,考中了秀才就表示你有了参加正式科举的资格了。
中了秀才,就意味着你被统治阶级接纳为预备队了,秀才是有功名的人,可以享受见官不跪,受审不受刑,免税田,免徭役的待遇。
《同福客栈》中吕秀才被李大嘴敲诈税银,很明显李大嘴是违法的。
清朝秀才总共46万人,清朝的人口为一亿到四亿之间,晚清时突破四亿,260多年间,亿万人口的清朝产生了不到50万的秀才,2018年全国高考人数975万,零头都不到,我们还怎么比较。
如果考不中,不好意思,三年后再见。
4
那么举人是什么概念呢?
每三年的秋天,在省城的贡院举行乡试,就是传说中的“秋闱”。对于古人来说,到省城去一趟,够吹一辈子牛了,考上举人后,省里派人下通知书,偏远地区,一个县有一人中举,就已经是教化有方,够县太爷吹一阵子牛了,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我们最熟悉的就有唐解元唐伯虎。
整个清朝260年,产生了15万举人,一年也就600多个,每年从全国几亿人中选600人,这是什么概念?明朝时期,全国共两京十三省,每个省录取135人,全国也就两千多人,清华在各省的招生,2016年,全国11个省超过130人,北大10个省超过130人。
举人真的不好中,我们再也不要再嘲笑范进了,《范进中举》现在看来不是笑话,那是个励志故事好吗!
中了举人,也就正式踏入官老爷的行列了,虽然官不大,也就七八品吧,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之类。这绝对与普通老百姓有了质的差别,县太爷在古代老百姓眼里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中了举人,好处那就多了去了,除了继续享受秀才的待遇,在地方被尊称为举人老爷,有候补县官级的实缺的,如果举人犯事儿,是不能用刑的,就像我们现在的人大代表,必须先免除代表资格,才能批准逮捕,地方的乡绅都会来拍马屁的,范进刚中举,就有人送银子上门了,现在知道范进为什么疯了吧?
5
刚刚中举的老爷们,还来不及happy呢,就要收拾行装进京准备来年春天的会试了,也叫做“春闱”,路费不用担心了,一般朝廷都会补贴路费。
礼部组织考试,这个考试难度就更大了,因为只要是没有当官的举人,无论是哪一届,都可以参加会试,所以,竞争是相当的激烈,明朝时期经常有4500人参加会试,录取率7%左右,也就是大概350人,要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很辛苦的,晕倒在考场很正常,通过了会试考试,就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前十名称为元魁。
会试结束后,就要参加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了——殿试,皇帝在大殿上,对录取的贡生进行策问,有时候是委派大臣主持,殿试一般不会淘汰,只会重新排排次序,也就是定下三甲。
第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甲进士出身:大约50—60人。
第三甲同进士出身:300人左右。
一甲三个人立即授予职务,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
考中进士,最惨的就是分配到地方当县令,而举人能在退休前当个县老龄就是烧高香了。一般来说,一个进士再窝囊,在地方混个五品知府退休是没问题的,大部分的进士,干个一二十年,当个布政使算是平平的,能力强的,当个巡抚,如果进中央的话,混的不错,追封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也有可能,也就是说,中了进士,大概率当个省部级是没问题的。
我们现在的高考状元、高校毕业生真的不好和古代的科举比较,因为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时代。
不过,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绝对是至理名言,而在现代,成才之路千万条,不一定非得靠读书、升学、入仕这条道路,但是,多读书在任何时代都是没有错的,只能说,我们遇到了一个好时代。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