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陕西法门寺旅游根本就见不到“舍利子”佛舍利,倒是回来后才找出一段视频,从中详细了解了地宫发掘以及其中的奥秘。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涅盘时,弟子从其遗体灰烬中拣出1块头顶骨、2块肩胛骨、4颗牙齿、1节中指指骨和众多珠状舍利子。其中有一枚辗转来到中国。唐代,这枚指骨舍利被6次迎请至皇宫供奉。

公元874年,在最后一次迎请供奉后,这枚舍利被密封珍藏于陕西法门寺塔下地宫中,直到1987年秋文物工作者在清理佛塔废墟时重新发现。 (视频解说词)

“舍利子”原称为“舍利”,后来才称为舍利子。舍利原是印度语译为(设立罗)等各种不一之名称,其意义为(遗留物)或(灵骨) ,但舍利子也不完全经由火化而得,有很多天降舍利的实例。

“舍利子”为个人戒,定,慧,修行成就之结晶。也是说明修行者已得成果的见证,可以坚定弟子修行。因此佛徒看到舍利即像看到佛菩萨,顶礼参拜,诚心供养。

佛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修行者生前的修行有密切关系。它十分稀有、宝贵。由于舍利被视为神圣之物,所以很少有关其成分的鉴定,缺乏严格的科学研究。

“舍利”的成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确定结论,大多解释只是根据现有科学原理来推测。 有幸从视频中看到(其实也是模模糊糊)看到“圣物”,又为何非要知道它的化学成分呢?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从科学角度分析,舍利子是怎样形成的呢动物骨能不能产生舍利子呢

从科学角度分析,动物骨也能产生“舍利子”,但从佛典角度讲,别说动物,普通人都不可能产生舍利子。记得很久之前写过一篇分析舍利子化学成分的文章,当时很多佛教人士留言称:舍利子是功德与慈悲的物质化呈现,完全不能用科学角度分析,且科学也无法窥晓佛家的奥秘。

佛舍利: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

当时还与佛教人士据理力争,想用科学事实去说服对方的观点,但事后一想,佛教在信众眼中,是至高无上的信仰,信仰的力量有时候胜过一切科学。所以,此问题从科学角度分析舍利子的形成,只是站在我们普通人的角度,充分尊重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希望佛教信众理解我们普通人眼中的科学。

佛舍利: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

舍利子的名称与佛教一样,都是源自印度,是梵语śarīra的音译,也可以翻译为“设利罗”,原本的意思是身骨、骨灰的结晶体,传到我国后逐渐被神化,非得道高僧无法形成,但其实科学对舍利子的态度一直是“看破不说破”,这也充分为了尊重佛教文化信仰。在民间言论中,舍利子的形成,有人认为是人体结石,也有人认为是随身佩戴的佛家器物,其实这两种言论都站不住脚,人体结石根本经不起高温燃烧,也不可能呈现出五颜六色,更不可能多达几千上万颗,至于佛家器物也不可靠,因为很多僧人在火葬时,身上并没有佩戴。

佛舍利: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

舍利子形成最科学的解释当属骨骼结晶体,也就是身体有机物燃烧完全后,留下的一些无机盐、碳酸钙等成分,根据电子扫描显微镜显示,再结合成份元素分析仪分析显示,舍利子的成分主要有磷酸盐、硅酸盐、碳酸钙,也有部分氧化铝、氧化铁、二氧化钛、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成分,这些元素在科学面前都无所遁形,结合在一起就能重组为金光闪闪的结晶。而且,越是碱性体质,就越代表体内的矿物质含量高,相应的骨骼密度也比较高,所以得到的结晶体往往会比较多。

佛舍利: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

至于为什么有的高僧舍利子多,有的高僧舍利子少,有的颜色单一,而有的颜色多样,则是根据燃烧时温度不同而决定的。有科学家对此也专门做过实验,提取不同骨龄的部分人体骨骼后,用不同的火焰温度燃烧,发现200度时,骨骼会收缩发生碎裂,而升高到400度时,骨骼中有机分子会产生性状结合,升温到600度时,有机分子会进一步结合为晶体,当温度继续升高到1000度左右,晶体开始融合壮大,超过1600度时,超微结构改变促使晶体变得圆润,也就初步产生了“舍利子”。普通木柴燃烧物的温度基本在600-1600度之间,所以产生晶体样态、数量不同常理之中。

了解了“舍利子”形成过程,那么可以得出结论,动物骨骼同样可以产生结晶,只不过自始至终,动物都是直接埋入地下,很少会燃烧,即便是佛家动物,也没有燃烧待遇,所以见不到动物结晶体(此处只是单纯讨论动物骨骼结晶,不牵扯到佛教文化,所以佛教信众也请谅解)。此外,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人将舍利子的人工制作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或许在佛教文化中这种根本不能称之为舍利子,毕竟没有信仰的力量在其中,但用在科学分析上,却也能进一步佐证。

最后,科学与信仰不冲突,不同人抱有不同看法很正常,没有任何诋毁的意思。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