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才人,在李世民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历史上的杨丽华。

这当然不是武则天和李世民感情甚笃历史上的杨丽华,而是当时的一种惯例。在中古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古的日益盛行,从北魏以来,妃嫔入寺为尼就逐渐多了起来。

到了北周时期,皇帝死后,妃嫔入寺为尼就基本成为一种惯例了历史上的杨丽华。

下面盘点一下我所知道的曾经入寺为尼的后宫嫔妃们历史上的杨丽华。

据我所知历史上的杨丽华,最早入寺为尼的后宫妃嫔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冯皇后。冯皇后是太师冯熙的女儿,在太和十七年(493)被立为皇后,后来冯皇后的姐姐也被孝文帝收入后宫立为昭仪。冯昭仪人品不行,进宫之后为了争宠,老说冯皇后的坏话,孝文帝终于废冯皇后为庶人,冯皇后入瑶光寺为尼。需要注意的是,冯皇后入寺为尼的时候,孝文帝还没去世。

到了孝明帝元诩即位的时候,北魏宣武帝元恪的高皇后入瑶光寺为尼。后来,孝明帝元诩的胡皇后也入居瑶光寺为尼。这说明北魏时期,就有嫔妃入寺为尼的习惯,但是并没有形成惯例,也没有硬性要求要在皇帝死后。

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皇后李祖娥,后主高纬的斛律皇后也都有入寺为尼的记载。

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皇后乙弗氏,恭帝元廓的皇后若干氏也都有出家为尼的记载。

到了北周,皇帝被废或死后,后宫妃嫔入寺为尼开始形成惯例了。武帝宇文邕的皇后李娥姿在隋开皇元年出家为尼,改名常悲。宣帝宇文赟有五位皇后,除开第一位杨皇后(杨坚之女杨丽华),其余四位朱满月、陈月仪、元乐尚、尉迟炽繁都在宣帝死后出家为尼。

隋文帝的宠姬宣华夫人在隋文帝死后,也出居仙都寺。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古代君主的后宫干政表现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后宫人员直接出面干预朝政,包括君主的人选、朝廷大政方针的方向、关键官员的任命等,譬如吕后、武则天、慈禧就是鲜明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的杨丽华: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李世民死后出家为尼,历史上有先例吗

第二个层面则是后宫人员一般不自己出面,暗中操控,广置党羽,把持朝政,有时依靠亲属掌握朝政局面。中国是封建社会,女性一般不抛头露面,而是由自己亲族出面干预朝政,包含皇帝祖母、母亲的家族和皇帝后宫嫔妃的家族,一般以皇后家族最为显著。譬如霍光、王莽、何进、杨坚、杨国忠、贾似道等。

历史上的杨丽华: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李世民死后出家为尼,历史上有先例吗

一、后宫干政,外戚掌权,导致王朝覆灭。

历史上的杨丽华: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李世民死后出家为尼,历史上有先例吗

后宫干政很多时候体现在外戚把持权柄之上,随着王朝的衰落,外戚势力猖獗,外戚要么独自建立王朝,要么将王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处境,表现为改朝换代。

历史上的杨丽华: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李世民死后出家为尼,历史上有先例吗

1、王政君发力,王莽上位,西汉被新朝代替。

历史上的杨丽华: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李世民死后出家为尼,历史上有先例吗

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母亲,在后位61年,先后被册封为皇后、太后、太皇太后,非常长寿。长寿的王政君就是西汉灭亡的种子,他的侄子就是建立新朝的王莽。

历史上的杨丽华: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李世民死后出家为尼,历史上有先例吗

本来王政君的家族在王朝更替中已经开始衰落,毕竟经历儿子、孙子的执政时期。公元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病亡,王政君为了家族迅速把持了权柄,王莽也因此得以上位他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把持朝政的王莽迅速将家族、故旧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为篡夺西汉江山做准备。

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导演了一处禅让典礼,建立了“新”朝。(王政君剧照,王莽的姑姑)

2、北周静帝宇文阐时外戚杨坚专权,建立隋朝。

杨坚在北周时期屡立战功,地位直升,成为上柱国、随国公。北周武帝宇文扈时期,宇文扈下聘礼将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聘为皇太子宇文赟的太子妃。578-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赟在位,杨坚成为北周宣帝的岳父,皇朝权力在握。北周宣帝沉溺于酒色,不久去世,北周静帝即位,581年,隋文帝杨坚接受小皇帝的禅让建立了“隋朝”。

3、东汉屠夫外戚何进上位,直接导致东汉末年混乱,王朝灭亡。

何进本来是东汉都城的一个屠户,他同父异母的妹妹被汉灵帝选中进入后宫,得到汉灵帝的宠爱,于是屠户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大臣,而且步步高升。

何进虽然是一个屠夫,又官居大将军,身边的能人不少,譬如袁绍、曹操、边让等,由于宦官把持权柄,何进和他的谋士将领们谋划诛杀宦官当权者。关键时刻,何进不听谋士将领的建议,独自进宫面见太后,被宦官诛杀,引发东汉末年的大混乱,进一步将东汉王朝灭亡。

4、南宋外戚权臣贾似道上位,将南宋推向万劫不复。

宋理宗时期的权相贾似道是进士出身,他步入政途多亏了他的姐姐——贾贵妃,是宋理宗的宠妃。有了进士出身加上是贾贵妃的亲弟弟这一层关系,贾似道的官场之路走得特别顺畅。1254年后,贾似道升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副宰相),后来更被拜为军中右丞相兼任枢密使(宰相),宋理宗称他为“师臣”,就是既是老师又是臣子;而大臣则称他为“周公”,一片阿谀奉承之声。(蟋蟀宰相贾似道,宋理宗宠妃贾贵妃的弟弟)

1275年,贾似道率领南宋最后的精锐13万人,2500艘战舰对阵蒙古,初一开战,贾似道就乘着小船落荒而逃,宋军主力不久溃散,此一战南宋精锐尽失,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二、后宫干政,外戚掌权,废立、暗杀皇帝如同儿戏。最明显的后宫外戚干政就是废立、暗杀皇帝之上,这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

1、吕后废杀前少帝,立后少帝。

吕后在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去世之时,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流,没有一点对自己儿子的留恋。吕后立汉惠帝和张嫣的长子刘恭为帝,吕后临朝管理政务。汉前少帝刘恭长大之后,发现自己的亲生母亲早就被杀,而且太后张嫣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于是口出怨言。吕后知道之后,先是囚禁,然后毒杀了前少帝。然后再立后少帝刘弘为帝,也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

吕后死后,大臣陈平、周勃迎接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少帝刘弘等汉惠帝的儿子全部被诛杀,言称这些刘盈的儿子们都非汉惠帝亲生的!

2、霍光一月废除汉废帝(海昏侯)。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因霍去病的提携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后霍去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宣帝刘病已。(霍成君剧照,汉宣帝的皇后,父亲霍光)

汉昭帝刘弗陵去世之后,霍光等人推立了汉废帝刘贺为新的皇帝,刘贺继位之后,抓紧布局朝政,一个月之内更换了很多大臣,这引起霍光等人的不满。霍光等人将刘贺贬为海昏侯(最后的爵位),拥立了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帝。

3、梁冀立汉质帝,又毒杀。

东汉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梁氏成为汉顺帝的皇后,皇后的哥哥梁冀也因此水涨船高,借助自己妹妹在宫中的地位,他很快掌握了外朝的权柄。

汉顺帝去世之后,年仅一岁多的汉冲帝即位,病死时只有3岁。梁冀借助梁太后的获得权力,拥立了汉质帝刘续。刘续在位后逐渐长大,后宫人员也不满梁冀,小小年纪的汉质帝八岁时对梁冀说了一句话:

此跋扈将军也。

梁冀担心汉质帝长大后会对付梁氏家族,于是出手毒死了汉质帝。

4、慈禧太后废立光绪帝。

慈禧太后的儿子是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去世之后,按照清朝的规制应该寻找一位同治皇帝的后辈做新的皇帝,慈禧太后却搞了一个“兄终弟及”,将光绪皇帝推上了前台。光绪帝是慈禧亲妹妹和醇亲王奕譞的儿子,是自己的亲外甥,并且搞了一个认“干爸爸”的噱头。

戊戌变法后,慈禧对光绪帝不满,操控了溥儁(慈禧弟弟桂祥女儿的儿子)为“大阿哥”的闹剧,准备替代光绪,由于中外联合干涉而作罢。

三、后宫干政,左右朝廷大政方针。

后宫干政还体现在皇帝的后宫人员干预王朝的施政和政策大方向。

1、窦太后崇尚道家,阻止汉武帝起用儒家。

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祖母是窦漪房——窦太后,文景之治使得汉朝国力日趋强盛。汉武帝急需改变以前汉朝所崇尚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于是起用了一批儒家学者在朝廷中担任高官,这一政治动作的目的非常明显,汉武帝先从王朝的主流指导思想入手,改变“无为而治”,而是有所为、有所治,开创祖宗的基业。(窦漪房剧照)

窦太后,对汉武帝初期任命的御使大夫赵绾、郎中令田臧被逼自杀,宰相魏其侯窦婴、太尉田鼢被免职,推行的新政也全部取消。直到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高太后弃置王安石变法,宋哲宗恢复新法。

宋神宗在位之时,面对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起用王安石等人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推行也渐有成效。(宋神宗母亲高滔滔太后,废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去世之后,宋神宗的母亲高滔滔太后临朝称制,下令废除新法,重用司马光等守旧派人员,恢复旧制度。宋哲宗继位之后,重新启用变法派人员,重新推行一些变法措施。

四、后宫干政,导致王朝衰落。

后宫干政有时表现的并非那么明显,他们的权力受到皇权的遏制,但是对王朝的破坏力优势非常大。

比较典型的是东汉时期的后宫外戚掌权尤为昌盛:

1、汉和帝时期,窦太后和哥哥窦宪专政;

2、汉殇帝、汉安帝时期,邓太后和邓骘兄弟把持朝政;

3、北乡侯、汉顺帝时期,闫太后和阎显上位;

4、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初期,梁太后和梁冀专权;

5、汉灵帝时期,窦太后和窦武专权;

6、汉少帝时期,何太后和何进掌权。

后公安外戚和宦官走马灯的掌权,东汉迅速败亡。

杨贵妃和杨国忠弄权。

唐玄宗执政后期,宠爱杨玉环。杨玉环的远房亲戚杨国忠因为善于搜刮钱财而被唐玄宗重用。安禄山、杨国忠互相不对付,都有意角逐宰相之位,安禄山在竞争之中败北,杨国忠顺利担任了宰相。而为了安抚安禄山,唐玄宗给安禄山多了个节度使的辖区,从而使得安禄山拥有三镇的地盘和兵力,壮大了安禄山的势力。

安禄山有兵、有地盘,假借一个名义就起兵了。虽然安禄山叛乱,不能全怪杨国忠,但他起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五、后宫干政的历史趋势和王朝对后宫干政的防范。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朝的经验和教训也提醒以后的王朝要特别注意什么。因此自西汉、东汉时期后宫和外戚联手干预朝政导致王朝灭亡的故事历历在目,后世王朝不得不警醒,加以防范。

自两汉之后,后宫干政受到王朝制度的约束,后宫和外戚对王朝的影响力趋于下滑的势头。唐宋时期,后宫干政需要朝臣的支持才能办成事,后宫的外戚也少有担任重要的官职,但仍然保留着后宫干政的隐患。(朱棣剧照,开始严控明朝的后宫人员和外戚)

明清之际对后宫干政从制度上进行严控,尤其是明成祖朱棣夺位成功后对皇室、诸王的后宫亲属的威胁尤为看中,这样的事情不能重演,因此对皇室宗亲和外戚属进行了严格规定:

1、亲王纳妃,必须由朝廷选择,郡王以下自行选择婚配,必须报告皇帝;

2、凡与王府结亲的人,不允许授予京官;已经与王府结亲的,由京官改为外任;

3、王府亲属不得担任要职,已经担任要职的,责令赋闲;

4、王府婚姻,必须在封地内选择军民之家,不得婚姻外联;

5、宗室所婚配对象,不得参与政事。

皇帝的后宫亲属——外戚有的虽然有官职,大都是闲职或者只有爵位,养起来了,不能干预朝政。

清朝时期也是延续了明朝对后宫的管理,但对外戚有的有重用,譬如乾陵皇帝的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恒就委以重任,长期掌握兵权,并且担任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这和满族人群体量不大是有密切关系的。

清朝的外戚能够掌权,必须有切切实实的战功或者执政功绩才能提拔,如果没有什么能力也只能是有个爵位养着了,并不能担任重要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