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文继承皇位后不久台湾朱秀华,即听愤青官员黄子澄等人削藩建议,拿皇族开刀,终于逼反了他的亲叔叔_燕王朱棣。朱棣从北京起兵,以清君策名义,发动靖难之役,在谷王惠和李景隆等人帮助下攻进南京。《明史》“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史出帝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朱允文真死假死,众说纷云,至今无一证实。
朱允文有两个儿子,《明史》太子文奎在建之元年被立为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建庶人。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居风阳,婚娶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五十七年矣。未几卒。"但文圭有后,1459年,朱文圭死后两年,朝廷有人建议,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囚禁。1467年,明宪宗命令工部供应建庶人,吴庶人家一些材料。弘治年间,布衣缪恭上书明孝宗,请求给朱文圭后人封王。这些史书记载证明朱文圭应该有后代。自古皇权无亲情,朱棣所以不杀朱文圭与朱允文诏大军征讨燕军时,不允伤害害燕王朱棣的要求有关,否则朱棣不会攻进南京,毕竟是朱明家天下,叔姪争权,旁观者居多。太祖朱元璋对昔日的敌人后代,也不是斩草除根,陈友谅兵败身亡,朱元璋沒有杀戮友谅后代,而是让他们迁入朝鲜国保护起来,繁衍生息。朱棣的作法显然与唐太宗李世民不一样,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自己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並把他们的子女全部杀掉,包拾婴儿,斩草除根,一个不留。在血腥的皇权争夺胜利后,亲情处理方面李世民确实不如朱棣做的好。
朱棣夺皇位后寻找朱允炆16年最终还真找到了,为何却不了了之
宫闱之事,自古讳莫如深,朱棣和朱允炆这对叔侄的皇位争夺战,最终以朱棣的胜出告终,但是朱允炆的下落却成了千古之谜。
根据正史《明史》记载,南京城坡之日,朱允炆自知皇位保不住了,而且朱棣也不会放过他,于是放火焚烧了宫殿,自己也跳进大火中自焚而亡,当朱棣进入皇宫后,看见一具烧焦的尸体,旁边的宫女太监指认说是建文帝,随后朱棣抱着尸体大声痛苦。按照官方的说法,朱允炆城破当天已死无疑。
但是朱棣坐上皇位后,对许多不利于他的史料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因此这种说法很多后世学者并不采纳,不仅他们不相信,就连朱棣本人也不相信朱允炆在那场大火中丧生,他宁愿相信建文帝逃走了。
之后的岁月里,朱棣不停派人寻找建文帝,派出两拨人马,一拨以郑和为首,专门去海外寻找,美其名曰下西洋,宣誓大明国威,实则寻找建文帝下落,另外一拨以胡滢为首,在大明国土上四处寻找建文帝,最终在永乐16年胡滢半夜要求觐见朱棣,朱棣闻讯半夜召见胡滢,君臣两促膝长谈一夜后,从此朱棣不再浪费精力在搜寻建文帝身上,为什么呢?
很大的可能那就是建文帝被他找到了,但是此时的建文帝对他的皇位产生不了任何威胁了,他一心向佛,只愿常伴青灯,朱棣最大的心结终于解开了,他终于释然了。
从此以后,朱棣安心的做他的皇帝,朱棣一生也算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毕竟是抢了侄儿的皇位,担心后世非议,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一刻也不敢怠慢,大明在他的引领下,国势开始蒸蒸日上,后世称为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嘉靖年间,改庙号成祖。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