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传言“黄莲圣母”林黑儿被洋人抓住圣母显现,做成了“标本”送往欧洲展览,也是一个很离奇的结局了。

圣母显现:“黄莲圣母”林黑儿,在八国联军入侵后,最终的结局如何

(红灯照女子)

圣母显现:“黄莲圣母”林黑儿,在八国联军入侵后,最终的结局如何

我们现在关于林黑儿的传言,版本很多,难辨真假。可以肯定的说,有些内容是编造出来的。1901年刘孟扬所撰写的《天津拳匪变乱记事》,即成书于义和团运动期间,关于林黑儿的事迹记载,应该相对可信度高一些。

圣母显现:“黄莲圣母”林黑儿,在八国联军入侵后,最终的结局如何

在这本书里,对于林黑儿的描述是这样的。

林黑儿是“红灯照”组织的首领,三十多岁,是一个懂“巫术”的女子。她和自己的妹妹“三仙姑”住在船上,还把船用布蒙上,显得非常神秘。很多人看到林黑儿的船过来,都在河岸上焚香跪拜。

林黑儿自称能治病,那些受枪伤的,只要她用香灰涂抹伤口,就能治好,所以有不少受伤的人,都来找她。而林黑儿治病,也并不是“药到病除”,有些人不治而亡,林黑儿就说:这个人有罪孽,神仙不保佑他,所以治不好。

林黑儿最传奇的法术,就是能把洋人大炮上的螺丝拧下来……而且她还展示给老百姓看,自己有神力,洋人根本不是对手——不过作者本人是嗤之以鼻的,认为林黑儿手里的细小的螺丝钉,就是从铁匠铺买回来的,真正的大炮上,哪有这样的螺丝钉?

后来对义和团颇为信任的大臣裕禄,还把林黑儿请到府上,希望能保护自己。林黑儿说:大人不必害怕,洋人大炮上的螺丝钉,我都已经偷回来了……

(电影里的黄莲圣母)

总之,义和团运动最兴盛的时候,林黑儿风光之际,每次出入都要四人抬的大轿,前面大旗上写着“黄莲圣母保护团”,身边跟着二三十个手持洋枪的男人。路边有人看到之后,都会跪地祷告,当成神一样供着。

不过,神功是打不过洋枪洋炮的,林黑儿手里的螺丝,也肯定和大炮没啥关系。所以,和洋人一接战,立马溃散。之后,林黑儿的下落也不得而知。

之后的很多野史笔记中,林黑儿和妹妹三仙姑,也被洋人抓住,先是一番凌辱,然后处死,做成标本送往欧洲展览。

不过,这仅仅是传说,没有其他任何资料照片可以佐证,想必也是文人演绎出来的。

网上似乎还有一段描述,说是法国女人记录下来的,她去关押的地方,查看被俘红灯照女子的文字。不过,那段文字中没有说明是林黑儿。

真正林黑儿的结局,要么是死于战乱,要么是隐名埋姓流落他乡。

(影视剧里的红灯照)

至于林黑儿的出身,有《天津一月记》记载,林黑儿生于天津,其实是出身娼妇的“鸨母”。《庚子西狩丛谈》、《庸扰录》、《庚子诗鉴》等书,也有大概的记述。

不过,当时的文章,普遍都是对义和团运动持否定态度的,所以称其为“拳匪”。那么这些记录,肯定也是带有主观色彩,甚至可能会有污蔑的内容。

所以,真正的黄莲圣母,不应该像传言中那么“传奇”,她极有可能只是一个义和团女性首领,战死在与洋人枪战中了吧。

为什么有人说即使人类停止了信仰,《西斯廷圣母》仍然具有价值

19世纪俄国画家克拉姆斯科依对《西斯廷圣母》的评价:这幅画即使到人类停止信仰的时候,仍不失去价值。《西斯廷圣母》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赞誉?

圣母显现:“黄莲圣母”林黑儿,在八国联军入侵后,最终的结局如何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桑西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祭坛画,从1514创作出来到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里,因此被叫做《西斯廷圣母》。

圣母显现:“黄莲圣母”林黑儿,在八国联军入侵后,最终的结局如何

《西斯廷圣母》没有按照以前油画画面中的女性角色去塑造,没有刻意强调躯体的优美和健硕,响应身体的自然之美和生育之美,而是响应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表现和谐、理想化和完美,发掘生活的现实美。

圣母显现:“黄莲圣母”林黑儿,在八国联军入侵后,最终的结局如何

《西斯廷圣母》就是对这种思潮的完美展现,讲诉牺牲和奉献。

画面上,圣母抱着小耶稣走来,将要将小耶稣交给右下方的圣女渥瓦拉,随左下方的罗马教皇西斯廷二世回归人间传道。画面正下方有两个小天使,懵懂的看着这一切,不知所以。

圣母的外衣由白、红、蓝三种颜色构成,分别象征着纯洁、爱和真实,而她的脸上是一种凝重的柔情,有对爱子小耶稣的温柔,也有分别的难过,还有责任上的大义凛然,这显然不是以往圣母所有的庄重、严肃、冰冷、高高在上的形象,更多的像是一位平凡有着七情六欲的母亲。

小耶稣似乎预知了自己的使命,所以他稚嫩的脸上没有小孩该有的欢乐,而是一种慌张和哀伤,对母亲的不舍而难过,对将来的面对而慌张,所以他的小手努力想抓着母亲的衣角,作为自己的依靠。

小耶稣是神子,但在画面中只是一个要与母亲分别的孩子,所以看到这一幕的圣女渥瓦拉有些不忍。她明白圣母作为母亲心中的痛苦,她虔诚的跪着,却将脸转向了一边,恬静的脸上与心里的矛盾挣扎形成一种对比,这恰好也是凡人遇到别人悲惨遭遇的神情一样,同情又无可奈何。

罗马教皇西斯廷二世,抬头跪向圣母,向圣母急切的表诉着教廷对神子迫切的需求,他的手指向需要救赎的凡间,仿佛在催促小耶稣降世,为人间带去祝福,传播真理。

两个小天使,天真的脸上无疑是疑惑的,他们不懂得大人的世界,也不知道分别的痛苦,很愣然地看着发生的一切,就像凡间的孩子一样。

特别有趣的是,拉斐尔经过面包店时,发现了两个小孩对着橱窗时天真的神情,这种神态让拉斐尔心中一动,就变成了《西斯廷圣母》中下方的小天使。

《西斯廷圣母》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将圣母人性化了,不但摆脱了以往圣母冷冰冰的形象,更像在完美刻画意大利的平民母亲,她们温柔,充满母性,有着对孩子成长的骄傲,也有出于大义的牺牲精神。

将圣母人性化,讲诉平凡母亲做出的牺牲和奉献,拉斐尔·桑西用笔触很好的将这种思想留在了画板上。平凡的伟大,触动了很多人心灵深处,所以克拉姆斯科依给《西斯廷圣母》最高评价:这幅画即使到人类停止信仰的时候,仍不失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