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钟祥高考事件,科举考试基本算是平头百姓光宗耀祖,走上人生巅峰的最佳手段。为了跳出穷苦阶层,融入上流社会,诞下了太多催人泪下的励志故事,也催生了不少作弊妙法。

钟祥高考事件:古今作弊大比拼,奇葩手段哪家强

钟祥高考事件:古今作弊大比拼,奇葩手段哪家强

钟祥高考事件:古今作弊大比拼,奇葩手段哪家强

钟祥高考事件:古今作弊大比拼,奇葩手段哪家强

自从隋唐确立科举制度,贿赂考官的做法便应运而生。当时有点路子的家庭无不请托行贿,因此早期的科举几乎有名无实,大都被二代垄断。之后又出现了请人代考的方式,晚唐时期的大才子温庭筠就是历史上最出名的枪手,他曾在考官眼皮底下替八个人完成考试,一战成名,从此被奉为枪神,引来枪迷无数。到了清朝,作弊行业进入小而美的全盛时代。那会最流行的就是袖珍小抄了,江苏甚至出土过比鞋跟还小的手抄本,里面用细如发丝的字迹誊抄了四书五经,令人叹为观止后不禁担忧甲方的用户体验。

钟祥高考事件:古今作弊大比拼,奇葩手段哪家强

钟祥高考事件:古今作弊大比拼,奇葩手段哪家强

为了应对各种作弊手法,考官也毫不手软,就是一个字——脱!据说,乾隆在位时,曾对考生的穿戴做过严格规定:帽、衫、袍、褂、袜必须是单层的,皮衣和毡衣要去掉里子,鞋子必须是薄底的…同时,入场前还要脱衣行体检礼,就差让大家赤裸相对,回归本真的答题了。交卷后,还要用纸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糊起来,由专门的誊录人员将考卷重抄一遍再交给考官评阅。鬼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才有了这么痛的领悟!

现代人的花样作弊

在作弊这件事上,古往今来,可谓一脉相承,尤其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更是防不胜防。从隐藏摄像头到内置米粒耳机,从电子橡皮到无线电背心,玩的就是脑洞。更有烈女将作弊器缝进姨妈巾内,实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他日若踏足情报界必是不世出的奇才。

高考,作弊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围绕其背后利益形成的拉锯堪比血肉磨坊。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一次查出127名枪手,替考者多数为大学生,根据考上的学校级别可以拿到20000-50000元不等的酬劳。2013年湖北钟祥高考点甚至爆发了大规模围堵监考老师事件,只因监考太严无法作弊。这就尴尬了,当地业余的打点方式和拙劣的作弊手法简直要把全国同行的脸都丢尽。

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作弊成长起来的孩子,到了大学又能否悬崖勒马改邪归正?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据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确信自己或周围同学有过作弊行为,67%的大学生认为作弊现象普遍,甚至有近四成大学生认为作弊可以理解。老哥没毛病,凭本事作的弊,为什么心虚?

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作弊也是这个理。与其铤而走险,倒还不如光脚走路,反倒落个光明磊落。若是非要一意孤行,那作弊的时候,最好用心一点。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多抄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毕竟,抬头问问天,苍天…

你怎么看待河南省招生办对于“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的回应

  河南省招生办8月7日晚以《致全省招生考试战线同志们的一封信》的形式对事件作出回应,指出招办已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反复核实,考生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与所贴条形码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核实结果及时书面回复了考生及家长。可以说,离真相越来越近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对这个结论表示怀疑。

钟祥高考事件:古今作弊大比拼,奇葩手段哪家强

钟祥高考事件:古今作弊大比拼,奇葩手段哪家强

  同时,网上还流传有另一个版本的公开信,其主要内容与官方发布的公开信一致,但公布了四名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其中335分的考生学考1个A,7个B,1个C;230分的考生则是2个B,7个C;243分的考生则为3个B,6个C;261分的考生是往届生,2017年高考成绩为214分。从这几个考生的学考成绩来看,与其高考成绩还是比较吻合的。当然,上述信息未经核实,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对掌握考生真实水平、厘清事件真相是非常有帮助的。  笔者认为,为化解公众猜疑,河南省招办应该更进一步公开相关信息。如公布四名考生的试卷,根据考生试卷的作答痕迹对照答题卡答案;二是对考生答题卡进行笔迹鉴定;三是公布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四是公布考场录像。只要证实考生答题卡是本人所作答,那么一切疑问将迎刃而解。

钟祥高考事件:古今作弊大比拼,奇葩手段哪家强

钟祥高考事件:古今作弊大比拼,奇葩手段哪家强

  目前,部分网友所纠缠的问题,依然是考生所高考成绩与估分严重差异、作文题目不一致、答题卡姓名有涂改痕迹等。笔者认为只要证实考生答题卡笔迹系本人所答、考生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如学考)吻合,则排除招生办调包的嫌疑,至于考生姓名存在涂改,作文题目不一致,则很可能是考生有意而为之。

  事实上,考生为圆谎欺骗家长的情况屡有发生。2013年福建惠安县考生杨婷婷在网上发帖反映其高考分数“被调包”,经福建考试院公布试卷证实为考生撒谎。2010年福建某女生考生300多分,伪造了福州大学录取通知书,母亲直至陪女儿到福州大学注册时才发现被骗(《中国青年报2013年8月6日:高考分数“被调包”骗局为何年年上演》)。

  至于调包这个问题,笔者之前从操作难度、风险、收益等方面分析,认为在逻辑上较难成立,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同,但也被不少人横喷。

  先说调包的难度和风险,如果是在基层操作,不同地方4名考生4个科目均成功调包,家长要买通多少考务人员为自己甘冒风险?而如果是在高层操作,调包可以说是最拙劣的作弊手段,有能力调包答题卡者,根本无须直接伤害他人留下隐患,直接修改自己的答题卡、甚至以新的答题卡替换自己的旧答题卡岂不更简单、安全?

  从收益上来看,家长愿意冒如此大风险,省招生办的官员或基层的一大批考务人员也愿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下水为几个200、300分的考生调包为500多分(四个疑似调包考生有3人估分是500多分)。这样的难度、风险、收益对比,调包的行为有多拙劣和愚蠢?要有调包的能力,高考移民、自主招生、送孩子出国哪一条不比调包答题卡更低风险?哪怕直接作弊修改自己的答题卡,也远比模仿他人笔迹调包答题卡要容易和安全吧?

  当然,仅仅是从逻辑上推理并不能证实河南省招办的清白,相信纪委介入后,必然会调取考生试卷、学考成绩、笔迹鉴定、考场录像等方面信息,到底是谁在说谎,相信真相很快会大白。

  个人浅见,不喜勿喷。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