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个动图空腔效应,下面这个老外在水罐里放了一块金属钠,当然是存放在一个密封试管里。然后用枪射击水罐,打破试管。让金属钠与水接触,结果产生爆炸。

空腔效应:子弹头为什么不掺入金属钠会不会威力大增

空腔效应:子弹头为什么不掺入金属钠会不会威力大增

如果这么一坨东西在体内爆炸的话想想就刺激,然而他试管中是装了那么多钠,一枚子弹能放下这个量的1/20都谢天谢地了。

空腔效应:子弹头为什么不掺入金属钠会不会威力大增

好了,直接说下为啥弹头上不适合上金属钠

1、钠的密度是0.968克/cm³,而常用于做弹头的铅密度为11.34克/cm³,铅比钠的重量大了十倍不止,动能公式Ek=mv²/2中m是质量,v是速度。弹头质量太轻会让子弹的动能骤降,而且过低的质量会让弹头存速极差,更容易受到空气阻力和风偏影响。就算你带钠的弹头击中人,带来额外的热能伤害远比不上标准弹头的动能伤害。

2、怎么把钠加在弹头上呢?涂抹?不可能,一下雨就死。就算不下雨,钠也很容易氧化成氧化钠。那么塞在弹头里面?用铅包裹?首先这种复杂的操作无疑大大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且即便是塞在弹头里边,也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氧化,毕竟钠平时得储存在煤油、石蜡溶液里边才保险。

另外军用弹都是全金属被甲,大概率情况下,这弹头穿过你,弹头变形不足以破裂露出钠。

3、钠的熔点97度,枪支连续发射之后膛内温度激增,发射时再一个升温。弹丸内的钠是会变成液态的,而液态的钠随着子弹飞行和旋转,会让子弹的轨迹变得极为鬼畜。

以上,不管哪一点都能一票否决钠

92式5.8毫米手枪是不是使用少装备少所以才没有什么负面评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空腔效应:子弹头为什么不掺入金属钠会不会威力大增

空腔效应:子弹头为什么不掺入金属钠会不会威力大增

空腔效应:子弹头为什么不掺入金属钠会不会威力大增

空腔效应:子弹头为什么不掺入金属钠会不会威力大增

萨沙第9208条回答。

空腔效应:子弹头为什么不掺入金属钠会不会威力大增

其实有很多原因。

空腔效应:子弹头为什么不掺入金属钠会不会威力大增

最初92式设计时,就有过口径的长期争论。

当时军方提出,54弹也就是54式7.62毫米手枪弹早已过时,必须要尽快研发新的手枪弹和新一代手枪。

研究工作从80年代开始,但各方面的要求存在差异,却又很高:提高武器威力,增大弹丸杀伤效果和穿甲性能,减轻武器系统质量,提高武器可维修性;外型美观大方,主要零部件可以互换,便于大量生产;新手枪要具有中国特色,总体性能要达到或超过世界同类武器的先进水平。

到具体研发时,设计团队曾提出研发一种口径的手枪,军警通用。

当时很多人认为应该采用9毫米口径,原因也很明确,美军装备的M9手枪,奥地利的格洛克17手枪,前苏联马卡洛夫手枪等都是9毫米。

这是很成熟的军用、警用手枪口径,全世界普遍使用。

虽然马卡洛夫手枪用9×18毫米马卡洛夫手枪弹,欧美各国基本都是9×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如果采用哪种口径,设计团队都不需要自行研究,节省大量时间,而且也便于外贸。

但是,又有另一批人则主张使用5.8毫米手枪弹。

他们的理由是5.8毫米子弹采用小口径、小质量、高初速弹丸,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以有效对付防弹衣。

而现代军事交战中,正规军大多穿着防弹衣,自然警方就不用考虑这种问题。

然而,双方争论多年,最终竟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万般无奈下,研究团队只能同时研究5.8毫米和9毫米两种口径手枪。

9毫米口径手枪装备营以下军官,5.8毫米口径手枪装备团以上军官。

这本身也没什么,关键在于设计团队有提出两种口径子弹用同一种结构。

也就是一鸭两吃,一把枪可以发射两种口径子弹。

且不谈最初是怎么决策的,事实上这么搞是不行的,甚至是荒谬的,最终还是分别研究。

针对9毫米进行了5种设计,好不容易才搞定了,早于5.8毫米手枪定型。

而5.8毫米手枪的研究提出五种设计,最后采用了枪管回转半自由枪机方案,自动方式和9毫米手枪不同。

所以可以这么说,92式5.8毫米和9毫米是存在很大不同的,性能有差别很正常。

而两种手枪定型后,军方就发现5.8毫米的综合性能优于9毫米手枪。最终部队决定采用5.8毫米手枪,而9毫米手枪配发给公安、武警使用。

至于两枪差距大,除了设计问题以外,目前有两种说法。

第一,军用手枪的要求开始就较高,审核比较严格,大家都比较重视,所以性能也较高。

第二,军用手枪使用的频率,远远低于警用手枪。

军用手枪在军队中,只是一个陪衬,可有可无,几乎没有使用的场景。

即便军用手枪很烂,军方的怨言也不多,因为没什么关系。

但警用手枪就不同,是警察一线的主力武器,全国警察都在使用,稍微有些问题就会引起巨大抱怨。而且警用手枪要么不使用,一旦用了就是极为危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稍微有些问题就会出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