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这种观点就是建文帝在朱棣攻进南京之际没被大火烧死,而是打开朱元璋留下的一个铁箱子,拿出里边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化妆成僧人逃出南京建文帝墓。

建文帝墓: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1399年,朱棣的两名下属被南京处死,随后朱棣以“清君侧”靖难起兵造反。

建文帝墓: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朱棣打下南京后,不见朱允炇的踪影,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驱动下,也为了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定,在陆路,水路都进行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建文帝墓: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水路派出的是心腹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出发点为泉州,据说是建文帝,从这里出逃至海外。

陆路派出的是户部给事中胡濙,此人花掉14年的功夫遍寻朱允炆的下落,就连自己的母亲去世都没能尽孝道。1423年,胡濙从江苏吴县急急忙忙回来向朱棣汇报捜寻情况,君臣密秘谈论了朱允炆的下落。

近年历史学家徐作生经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指出,建文帝1423年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其实朱允炇很有可能已经死了,朱棣这样高调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无非是转移矛盾稳定政局,堵天下人的嘴,议论他篡夺朱允炆的皇位。当时,朱棣的锦衣卫和东厂可不是吃素的,朱允炆想活着的可能性不大。

有人说建文帝朱允炆在云南终老,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跑到云南来

建文帝朱允炆终老于云南,当是他众多结局的说法中较可信的一种。

建文帝墓: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皇太子朱标因病早亡,朱元璋便将朱标之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称建文帝。但其在位仅三年半,其叔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攻破南京篡位。

相关建文帝结局的说法,较可信的有两种,一说是他在城破之日自焚,据说朱棣进宫后,派人四处搜捕建文帝,最后在灰烬中找到几具面目焦烂、残缺不全的尸体,有人指认其中一具就是建文帝。朱棣于是对外宣布,帝后已死于火中,八天后安葬。《明史》《明史稿》《明实录》等书都有此类记载。《明史记事本末》却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因为除了史料记载,还有实物佐证,应是朱允炆结局中第二种较可信的结局:

城破后,宫中火起,皇后马氏自焚,危急之时有谋臣忽想到朱元璋曾留有遗箧,说日后有急变时可打开一观。急忙取来打开,见内装度牒、袈裟、剃刀等物和宫中暗道地图。于是建文帝削发僧装,自称“应文”,与程济、杨应能、叶希贤等二十余臣从宫中地道逃走,至城郊神乐观,然后昼伏夜行,经两湖、巴蜀,到达云南。在朱元璋义子沐英后人的帮助下安顿下来。

建文帝主要住在今楚雄州武定县城西狮山,并在狮山坐化。狮山正续禅寺,如今仍保留着一些建文帝为僧后的遗迹,其藏经楼下有“帝王宫”,神龛内有三尊塑像,大小与真人相仿,正中为建文帝,披袈裟而坐,两边龛柱上各雕一金灿灿的天龙,相向而立。楼两侧的配殿中还供着随建文帝出亡护驾诸臣的牌位。

建文帝在云南的日子,除了住狮山,也到过浪穹(今洱源)、鹤庆、通海等地。而洱源眠龙洞(建文帝具体所住的地方),还刻有据说是建文帝的遗作:

“我行至东,山高水穷,虎迹蛟踪;

我行至南,地炎河干,貐猰巢环;

我行至北,黑雾白雪,独龙沉色;

我行至西,阴雨霏霏,弓矢野施;

我凄我惶,何地为行。”

“我凄我惶,何地为行”当是建文帝流亡生活的真实写照。

距眠龙洞不远,也就数十里内,尚有建文帝从亡大臣杨应能、叶希贤的墓,墓旁“二忠祠”内供有建文帝白发僧服铜像,祠内有题联二副,其中一副:

“祖以僧为帝,孙以帝为僧,转眼看兴亡,法席难追皇觉寺;

君不死竟归,臣不归竟死,抚膺悲宇宙,梵钟莫认景阳宫。”

看来,建文帝逃出宫后居云南之说,并非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