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随文学风格的变化。唐朝时还是以诗言志,到了宋朝时昔日盛极一时的唐诗就要退居二线,让宋词得以隆重登场。一时间写词成为文人雅士的风尚。其实词在南朝梁代就已产生,不过那时籍籍无名,到宋朝时便变得流行起来,原因何在呢花间派鼻祖?
词亦称曲子词,其实本是用来为街头巷尾所风靡的曲子而填的。在唐朝时李白就曾尝试过填词,他创作的《忆秦娥》就是词的最初形态。此后刘禹锡等诗人也开始涉猎于词,之后执着于词的便是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等人。这些曲子本就是风月场所的取乐之技,难登大雅之堂,擅长词作的人也并非主流人物,比如温庭筠。虽然才高八斗,但却多与青楼妓女厮混,一生于仕途上不得志。又如李煜,词写得极好,却是亡国之君。因而那时的曲与诗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虽然在唐朝词一直被轻视,但经过几代词人的努力,词的创作已经被推到了一定高度。不再只是淫词艳语,其中更有作者的忧思。因而到宋朝时,词变得流行是在唐朝词的基础上,是顺理成章的,并不是一朝兴起。
宋朝虽然看似孱弱,在对外战争方面一直吃亏,但在经济上却一直遥遥领先。当时民众生活比较安逸,更倾向于享乐主义。在宋朝勾栏瓦舍开始盛行,在《水浒传》一书中,就常提起。比如与阎婆惜勾搭成奸的张文远就是勾栏瓦舍的常客,可见当时勾栏瓦舍已是寻常人家都可以进入消遣的,并不罕见。勾栏瓦舍不仅数量多,发展的规模也很大,有的甚至能容纳千人,听曲听戏的人极多。
当然除此之外,青楼仍然是词曲盛行的场所,不少文人墨客都是青楼的常客。甚至连皇帝都曾进过青楼,当他们也受词曲影响时,词曲就不再只是雕虫小技。当时民间的爱好看似庸俗,实则反映了社会需求。百姓对词曲的推崇越甚,词就越会走向正宗,填词者也会随之增加,这也是词盛行的重要原因。
宋朝最大的特色乃是重文轻武,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文人墨客,其中的佼佼者开始注意词这种文学形式。对词进入主流社会贡献最大的文人当属苏轼与李清照。苏轼在当时乃是文坛领袖,连太后都为其文采倾倒。在发生乌台诗案后,太后都为其求情,可见苏轼影响之大。苏轼的词豪放洒脱,他不仅在词中抒情,也在词中言志,让词不再以一种靡靡之音的形象出现。可以说让人对词刮目相看,找到了词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而他的追随者也纷纷效仿,将词推入大雅之堂。
李清照是少有的才女,她不仅擅长写词,更难得可贵的是她也开创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让词的创作更加具有章法。就这样,在几位词作大家的倡导下,词得以在宋朝盛行。
宋朝并非没有其余的文学写作形式,只是词实在太过耀眼,以致掩盖了其他文学形式的光辉。宋朝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宋朝。
晚唐才子温庭筠多次帮人做枪手考试,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发现
首先声明,不是一直没被发现,而是没抓往现场,不好处理!
史上一流水平的枪手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热心无私帮助别的考生作弊呢?要知道温考生才思敏捷,号称答题快手,双手一叉,即得一句诗八句得律诗一首,八叉手后就答好了,人送外号"温八叉”。
可交卷时间未到,怎样打发呢,才子心善,能在一起考也算有缘,(要知道古时进京赶考,可是劳时劳力劳财的大工程),想想自己屡试不中,(在唐未开科取士虽然取代了"察举制",可仍旧是以人取士,非密封核卷),能帮就帮吧。温生为人恃才傲物,名声不好,又兼生得貌若钟馗,仅管人丑多读书,笔考过了,面试无情刷下来了。
于是君子有成人之美,不妨多帮几个人啰。唐时科举初兴,考试制度也不完善,考场设计不科学,监考人少,考生交头接耳,递个小纸条又无摄像头,尤其毛笔字大,温才子又竭力成全,趁机偷看几眼就成了。监考官拿不出证据,你这么江湖义气,就成全你,受助之人得中,枪手落榜。一来二去,请他当枪手的人多了,玩世不恭的温八叉臭名远扬。
公元855年,又值全国科考,主考官沈珣早想好主意,给他开了个VIP单份待遇,特别关照之下,令其无计可施。完了问温枪手可有犯规之举,他硬着头皮说有八连发,气得老沈吐血。
然而最令他仕途无望的枪手生涯,是替宰相令狐陶捉刀,给文艺皇帝唐宣宗写了首歌词《菩萨蛮》,看见老相在天子面前受宠,心里难受又给说了出来。令狐宰相颜面尽失,后果很严重。
这位"花间词派"鼻祖,当枪手出了名,反受其累没捞着好处,唯"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了。后来当了国子监助教,有幸变身成为监考者,坚决以文判等,将三十份得中试卷张榜公布,以示无私,大快人心,作为蔑视考场规则的狂人,一旦换个位置,态度也就变了。
随着后世科举制度完善,考场规范(上个厕所都要举着牌子,谓"出恭“)惩罚严厉,稍有违反就要掉脑袋,再也没有温庭筠这样明目张胆的枪手了。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矣。
我是元元,金沙江边一条闲鱼,梦想着大海,期待您的关注点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