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秦始皇祖母墓,我是静心匠道,历史领域爱好者。
为什么《史记》里没有记载兵马俑?
是的,到底为什么,我们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没有把兵马俑记载到史记里面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在看史记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疑问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
记得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本就有介绍兵马俑了,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希望想去西安古都看看,看看长安,看看大雁塔,看看兵马俑,看看华山。
记得是在前几年,也是这样的一个春节假期,那年岁月静好,没有什么疫情。那时候的大唐不夜城也不算很出名,也又没那个抖音里面的不倒翁女孩。但是长安的雪很美丽,一下火车,我们就见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特别是南方没见过雪的孩子,是一份很珍贵的旅游礼物。
我们行程其中有一段是安排了去看,兵马俑。原来兵马俑不西安城里面,在郊外,我们是跟了大唐不夜城那里的旅游大巴去的。去的比较早,其实人不多,但是还是很兴奋,因为期盼了这个历史遗迹很久了。
兵马俑里面规模很大,很有气势,特别是一排的兵马俑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你会感觉到古代的战阵的气势,由于兵马俑太多,特别还分开了几个馆。我们去的时候记得还看到了弓弩和类似高级官员的的发掘地方。
那么这么辉煌的地方,为什么司马迁会忽略呢?
我们先翻翻史记,在秦本纪里面看看。有关秦始皇的记载,就是以下这段。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为二世皇帝。三年,诸侯并起叛秦,赵高杀二世,立子婴。子婴立月余,诸侯诛之,遂灭秦。其语在始皇本纪中。我们再找找秦始皇本纪,里面有没有呢?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段,我们找到了很多接近的信息,就是秦始皇陵墓,是在先的骊山一带,而骊山具体位置,确实有秦始皇陵墓,并且距离兵马俑也不远。而兵马俑的位置就在附近,那么兵马俑很有可能就是秦始皇家族的地下保护者。也就是陵墓的一部分。
但是为什么司马迁不记载兵马俑呢?
要看看古代的皇帝的殉葬制度,有古代开始,商朝到周朝,其实很多皇帝喜欢用人做陪葬的。这个可以在很多的古墓中找到依据,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农业和人口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继续这种陪葬制度,会大大打击了统治的根基,
秦国先祖就是用大臣陪葬,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十九年,缪(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后来发现的秦景公墓,发现有一百多位殉葬者。
秦国后来取消了人殉制度的,《史记·秦本纪》说:「献公元年,止从死。」战国时代,人力很重要,动用的都是几十万人的战斗力,一次战役死几万人。人的资源很宝贵的。所以后来利用了陶人作为陪葬,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其实兵马俑的作用,在秦王的墓葬里面,估计也就是陪葬制度中的一种而已,远远没有到受到司马迁的重视,因为作为纸还没出现的年代,写作需要用刀笔或者毛笔去写简牍,是相当麻烦的。如果你什么都写,长篇大论几万字,是不可能的,需要尽量的精简内容,就必须记录一些有特点的信息。而陪葬制度对于古代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无论你多大规模,也只是墓葬中的一种而已。
司马迁的目光,更多的是放在秦王陵墓的规模和特别的地方,比如时间,秦王即位就开始搞了,比如规模,穿三泉,比如用的人力,七十多万人,还有里面的奇珍古玩,山川地理,用不完的人鱼油等等才是重点。
特别是在项羽火烧阿房宫后,应该是连带也烧了秦王的地上宫殿,而很多兵马俑和地上建筑的破坏掉,让很多人慢慢的忘记了。当百年后的司马迁再去考证的时候,肯定不会去记载这个信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