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如果说《易经》是总章,《道德经》就是细则释圣智;《易经》是公式,《道德经》就是公式的演变之一;《易经》是神,《道德经》是形……《道德经》是《易经》哲学思想的解释和阐述。

释圣智:《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释圣智:《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由《易经》发展、启蒙、衍生的学文、学科众多,从天文地理,到医学伦理,可以说,整个中国历史,自古至今,都在延承着《易经》的哲学思想释圣智。《易经》的哲思并不是道家独享,当然也并非是江湖术士的闭门绝技。

很多人认为《易经》是骗人的东西,其实,这种说法也不全是错,确实有投机者用《易经》招摇撞骗释圣智。但这不能说《易经》是骗人的,任何一种学问和技术,其本身并没有对错善恶,给它这种定性的是人,这就如同一辆汽车,可以给生活带来便捷,同时也会带来伤害,甚至死亡,我们不能说这是汽车的错。

《易经》本身有易理和术数之分。现在大部分人只知术数,却不通易理。术数是什么释圣智?简单说术数就是占卜,看运势,占吉凶……

道学尚浅,浅尝辄止,不能体会更高境界,借读过的几个字,占过得几个卦说一下感想。术数本身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神秘,甚至可以说很简单。占卜也是用于日常来的,谁好了坏了,谁赚了赔了,谁又分了和了,有些人不用占卜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为什么释圣智?因为万事总有一些症状和规律,善于思考生活的人,或者是年龄大的人,都会修炼出这种本领。《易经》的占卜就是如此,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实,术数占卜,最终用到的就是易理,刨去千变万化的表象,在本质上往往是一样的。占卜是认识人生的一种方式,却不是唯一方式。易理,是《易经》总结出来的世间的规律法则,是术数的依据,但易理并不仅仅属于术数,不仅仅用于占卜。

术数,易理,这两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为参照,互相证明解释的。现在人急功近利者多,很少能静心研究易理,却总投机于术数占卜,总觉得后者可以更快的给出答案和启发。其实不然,因为没有正确逻辑支撑的占卜,很可能给出的结果是错的。

简单说术数占卜骗人,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占卜,也更不了解《易经》,这世界很多东西都不是以“对错”作为标准的。

再看《道德经》,在许地山先生的《道教史》中,很详细客观的介绍了这本五千万经书。许先生说,这本书是一本“合集”,其中混杂了诸家之言,所以,这并非是道家,更不是老子的著书。但是,这并不妨碍《道德经》的经典,正如之前所言,世间大道总是相似,经书汇集各家经典,足见其概括性。

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易经》和《道德经》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太容易把这个问题想复杂了。《易经》作为百经之首,其后自然有诸多追随者和发展着,就像我赞同某个观点,定然也会从各方面来引证证明它的正确性,《道德经》就是这种“引证”。这即使两本经书的区别,也是二者的联系。

至此。

自从嘉靖差点被宫女勒死,搬到西苑去以后,大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释圣智:《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释圣智:《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释圣智:《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嘉靖年间,大明朝廷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国库没有存银。

没有存银,就意味着很多事情要出问题。

不能赈灾,没有军饷,军队装备败坏,不能保境安民等等。

按明史或者看其他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例如大明1566,张居正等,内阁大臣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就是怎么往国库弄银子。

的确,嘉靖朝有很多大才,夏言、徐阶,张居正等,武将暂且不去提,因为武将的地位不高,都被内阁文臣所掌控。

为什么这么多大才没能阻止嘉靖朝的下坡,根本上还是和嘉靖皇帝本人有关。

因为在封建体制下,就算内阁能维持国家的基本运转,但是皇帝的意志仍然是不可违背的。

都知道嘉靖后期几十年不上朝,但是嘉靖本身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即使不上朝,也把朝局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对道教的迷恋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以至于他对朝政并不怎么关心,他唯一关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控制内阁阁员的权力平衡,以达到他即使不上朝也能牢牢控制朝局的目的。二是不要妨碍他信教。做道场,建宫殿,打醮。

所以,内阁阁员相互掣肘,大明朝廷内部冗员很多,办事效率极其低下,政策的形成推行十分缓慢。并且由于内阁成员为了各自派别的利益需要相互妥协,很多政策的出台就已经是去大半本来的效用了。

等到严嵩掌权,形式越发的不可收拾。严嵩抓住了嘉靖迷恋道家的这一特点,在写青词上功夫下的很深,很得嘉靖的欢心,同时他不断地为嘉靖提供信教上的方便。因此他占据了内阁首辅二十多年的时间,几乎占满了嘉靖即位时间的一半。

严嵩可谓权倾天下,而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也是内阁成员,父子二人把持大明朝政的走向有二十多年,几乎一代人的时间了,这期间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整个大明朝廷到处充满了严嵩和严世蕃门下的人,这些人都已严嵩马首是瞻。弄得本来就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明朝更加的雪上加霜。

例如,严嵩和严世蕃派鄢懋卿去江南巡盐,带回的白银和嘉靖说,扣了100万两给嘉靖做道场,其实自己偷偷的运了两百万两白银回自己老家。嘉靖知道以后气疯了,说“他们给朕100万两,自己拿200万,还要朕谢谢他们”“江南盐道,谁去都没办法巡盐巡这么多盐税,只有严嵩的人去才行”可以看出,整个江南盐道已经成了严嵩的后花园了,应该进国库的钱,严嵩不发话,大明朝廷一份都拿不到。这件事也成了严嵩倒台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其他的内阁有识之士,大部分的精力就要耗在和严嵩斗法上,大家认识到严嵩才是大明朝最大的窟窿。党争内耗,耗去了大明朝太多的精力。

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嘉靖的不理朝政。

所以,大明朝廷能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