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于英生,我没有看今晚直播,刚看到看到罗伊人在北京伤心欲绝出了车祸被一个喜剧演员于成飞救起。就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哈哈
如果剧情发展于英生,罗伊人跟于成飞在一起,我一点儿不意外,后来的分手也不意外。
从人设的分析看,罗伊人是文艺女青,于成飞是从小在北京人艺旁边长大的喜剧演员,也是热爱文艺演出的人,有共同的爱好和讨论的共同话题,就是他们在一起的基础条件于英生。其次,罗伊人在刚刚结束心中对郑秋冬的幻想时,想离开的时候遇到了这么一个对她好的男人,根据她之前跟夏部长的惯性,在一起不是没有可能。何况喜剧演员那么实在,老实,可爱,语气都软萌死了好嘛!女人对幽默风趣的男人是没有抵抗力的。在最难过的时候,你生命出现了一个喜剧演员,愿意逗你开心,带给你快乐,?️你不会心动吗?
后来分手了?……那我只能说剧情需要加上本来于成飞的出现是突然的,罗伊人还没有彻底走出来对郑秋冬的感情仓促接受一段新感情,不得不让人怀疑有取暖之嫌,这本就是这个人物在感情上最大的弱点和缺点,但这也是最真实,最现实的地方不是吗于英生?
如果是你于英生,你会怎么做呢?前任很难忘记吗?
于兰老师,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优秀军旅京剧演员。
大家认识于兰,喜欢于兰大都是从她主演的一些影视剧开始的,比如说电影《关东大侠》、《关东女侠》,还有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深圳人》,直到后来呢看于兰主演的现代戏《杜鹃山》,听这个唱腔,看这个精气神,比她主演的影视剧表演丝毫不逊色,由此才知道于兰是一位优秀的京剧演员。可见,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从直觉上讲,是不是演影视剧比较容易出名,她曾回答说,那是当然的。实际上她十四岁就开始学习京剧了,主攻刀马旦,开蒙戏呢是《扈家庄》,主教她的老师呢是当时被誉为东北小关肃霜张蓉华老师,是她发现了于兰,后来她成了她的重点培养对象,后来这出戏还在他们那儿获得了省市表演一等奖,于兰应该说从小就学戏,先学的是刀马,然后又学花旦、青衣,但听说她还反串过小生。《吕布与貂蝉》是前貂蝉、后吕布,咱就甭说京剧和影视剧是跨艺术门类的,单说在京剧当中,这种跨行当的表演好像也并不太多见,她自言谦称,自己是什么都学,但是什么都不太精。
很多喜欢于兰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就是她怎么会有这么丰富的演艺经历的,是一些偶然因素吧,她呢,先天嗓音条件比较好,挺亮、也挺冲,但是却不注重唱功上的钻研,因为是学样板戏考上的戏校,她当时十四岁,学戏比较晚了,所以就拼命地练功,而且进步还挺大,无形当中就把她归到刀马旦了,是1984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剧院新排了一出戏叫《重圆记》,快临近演出的时候,主演呢,就是演二儿媳妇的主演突然病了,病了之后剧院就说,让小于兰试试吧,这是一个什么戏呢,就是一个家庭伦理戏,婆婆百般的虐待大儿媳妇,再加上她不生育,就把她撵出门,然后就着急给二儿子娶媳妇,这二儿媳妇进门之前呢,就听说这婆婆特别的恶,然后就定了一计,你怎么虐待儿媳妇,儿媳妇我进门之后就怎么虐待你这婆婆,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后还是把婆婆给教育过来了。婆婆也善待儿媳妇,阖家团聚了。这应该是一个主要角色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也许是因为年龄小、初生牛犊,就大胆地把这个剧本接过来了,张蓉华老师也在,几天时间内,帮她设计水袖,花旦的东西,什么抖肩膀啊、什么蹉步之类的,然后大约也就个把星期的时间,她就以自己对剧本和人物很直观的理解,很本色的、很率真的表演就把这个人物她的泼辣呀、善良啊,那种有心计的小姑娘呀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想到这一演出呢,还真是使观众和他们的领导突然对她刮目相看,觉得于兰这孩子还挺有表演天分的,而且嗓子还真不错,所以就给她安排了一系列的戏,《吕布与貂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昭君出塞》等等,文武并重的这样的戏,1986年还让她拜了童芷苓老师为师。
应该说除了偶然的机会呢,主要还是大环境不同,因为在东北和在北京不一样,不像在北京对演员的要求,你学的派别那么严谨,就是说只要你把戏学好了,把戏演好了,那么观众也就一样地喜欢你、认同你,无论你塑造什么角色,都一样的,没有那么多的束缚。
她演了那么多的影视剧作品,这对她以前演过的京剧,它有什么样的帮助,在表演上有什么样不同的感受,她呢,其实没有学过影视表演和它的理论知识,都是在实践当中摸索过来的,其实影视表演它很注重对生活对人物内在的体验,然后以你的生活态、自然状表现出来,那么戏曲呢,又格外的注重老师的口传心授,一招一式,然后程式,因为她觉得戏曲本身就是要你以程式化的表现手段来完成人物,但是也需要人物的思想感情,甚至是生活依据,于兰她觉得二者只是表演形式不同,目的是一样的。但是你看一个是生活化的,一个是程式化的,但是她表演起来、表现起来是挺得心应手的、顺理成章的,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相通的关系,她觉得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内在,本质上还是相通的,京剧、话剧、歌剧、舞剧包括电影、电视甚至是绘画和书法,相对而言,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她觉得是隔行不隔理,比如说,她当时学习梅派戏,姜凤山先生他就说,他说梅兰芳大师的唱腔刚劲、委婉,像书法一样的正楷,规规矩矩、落落大方,绝不是草书。她觉得艺术是触类旁通的,是互相可以借鉴的,比如说她后来拍这么多影视,她觉得京剧对她的帮助就很大,比如说节奏,语言节奏、形体节奏、表演节奏,充分地感觉到戏曲它是一种既有体验又有表现的这种艺术形式。京剧的表演是很传统的,因为传统的戏曲美学呢,有着它经典、深奥的原则。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呢,有着它精湛、优美和严谨的程式,只是他们现在的观众呢,觉得故事比较陈旧啊,或者说唱腔太延缓啊,程式的东西重复使用,觉得没有新意感,不符合现代观众的这种审美心理。实际上她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其实程式本身就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是过去生活的再现。也是戏曲虚拟、夸张、变形、传神的艺术特征的具体表现。其实基础呢,都是生活,而且戏曲需要传承,传承它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程式功夫铸就出来的那些经典剧目和人物,但是所有这些前辈们创造出来的程式功夫呢,其实它们都是来源于生活。戏曲行内有句俗话就是说,师父的师父是生活。著名导演李紫贵在他的一本书里曾经这样总结过,说我们的艺术家们是体验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创作那些外部技巧的,如果没有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没有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是堆砌一些唱、念、做、打和外部动作,就不可能在舞台上存留那么多以唱、念、做、打、外部技巧塑造人物的这么多光辉的艺术形象。所以这些对于兰她的启发确实也很大,所以无形当中也提示她,在程式的外部动作当中呢,去努力地寻找生活的依据和人物内在的心理依据。结合实例举例子来说,比如说她在跟刘秀荣老师学《白蛇传》的时候,刘老师就说,白素贞她以怀孕之身去仙山盗草、去水漫金山,用现代话讲,就是叫捍卫爱情,作为我们年青人,我们一定都有一定的爱情经历、感情经历,所以说,确实应该懂得爱的力量,所以说特别是在《断桥》那场戏的时候,小青拿着宝剑追杀许仙,许仙无奈之下只有求白娘子,娘子饶命、娘子饶命啊,白素贞这个时候看着许仙,对他的这种恨,对他的这种怜和爱真的聚集一身,然后用水袖,啪,掸出去,完了之后水袖再抛起来,直抛起来,然后再指出去,“怎么,你也要为妻救命么,你,忍心将我伤,端阳佳节劝雄黄,你忍心将我诓,才对双星盟誓愿,你又随法海入禅堂,你忍心,就是几个你忍心,她的感情层次,层层递进,包括她的外部行为,就是这种,其实是程式化的东西,如果你很空泛地去抖个水袖,完了之后去指他,一定达不到这个效果。作为演员,你心里有多少,观众就能知道多少。就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遥不遥远,她觉得无论是古代人也好,现代人也好,首先都是人,是人就有人性,就有人物的思想感情,只要你准确地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那就会震撼观众。像盖叫天先生在他的《粉墨春秋》的一书当中,就是这样说过,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就是他(我)们研究戏,跟谁学,师父固然重要,但是师父的师父又是谁呢,那就是生活,所以懂得向生活学习更重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