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字符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收集了中国古代先秦各家之导引术,以中医学经络学原理,将零散的导引动作,精心设计并贯串而成养生导引功“五禽戏”,以致“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五禽戏各分属五种动物型态的独立动作,区分为虎戏华佗五禽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五段动作。
1982年卫生部将其列为中国传统健身法的套路,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至今大约1800年)的健身方法之一。1982年6月28日,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导引”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源于上古的舞蹈动作。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获得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熊经”、“鸟伸”等术势,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导引图”的40多种姿势,便是先秦导引术的总结。
五禽戏实为优良导引术的一种,传统中医学认为五禽戏有助于调理筋脉运行,为中国古代预防医学与复健医学的总结运动法。中国的道教则将其引用为曰常修行的一部分,而中国古代的武术家将五禽戏视为一种内功的修炼方法。此时期中医美容继续发展,并因中医学理论的建立,开始由“术”向 “学”转变。
华佗在什么时候创立的五禽戏
公元200年左右
华佗在三国时期创立五禽戏
华佗在(东汉末年)创立的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
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华佗编创的保健体操为何称作“五禽戏”
五禽戏又称“五禽操” “五禽气功”
“百步汗戏”等。最早记载“五禽戏”名目的是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
相传,五禽戏是由东汉名医华佗模仿熊、虎、猿、鹿、鸟5种动物的动作创编而成。因此得名“五禽戏”。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效用。
传统的五禽戏,共有动作54个;由中国体委新编的简化五禽戏,每戏分两个动作,分别为: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鸟伸、鸟飞。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