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森说娱商细蕊原型。
如果哥哥还在的话,不,它一直都在。
如果他还在世的话,可能更多的是,做导演,像是《偷心》。毕竟在不考虑演员加分的情况下,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关键所在。他是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对电影有着严肃的态度,并有能力把他们实现的那种artist,导出来的电影,一定是诚意满满的。
如果他还在的话,肯定也会再演,因为他喜欢突破,喜欢尝试不同类型的,最好是复杂的人物,像是枪王里面的杀手。 至于哪些角色在他演来会出彩,我并没有想出来太多的具体的角色,其他人回答的比较好。因为角色放在那,我很难想象出来张国荣先生演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只有等他演出来才能知道效果,才可以看到他与角色碰撞出的火花。
又或者是在今年由尹正和黄晓明出演的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 》,让他来扮演一代天才京剧名伶商细蕊,在现当年的霸王别姬的风采。
致敬我永远的张国荣。
霸王别姬程蝶衣的遭遇,老太监和袁四爷为什么那么对他
不得不说,哥哥张国荣演的程蝶衣真的是出神入化,将一代京剧名伶“不疯魔不成活”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无疑,程蝶衣的一生是悲剧的,自从被母亲丢弃跟了师父学艺,再到逐渐成角,而后被迫害,最后自刎而亡,戏里的虞姬,戏外程蝶衣,一切都似乎有着宿命的味道。
在剧里,张公公玷污了程蝶衣,那时候还属于清末时期,段小楼和程蝶衣跟着师父刚刚走红。但是传统京剧从艺者要想真正出人头地,还得去更大的舞台,被大人物捧,甚至为老佛爷唱才算真正成名成角。受师父的打点,段小楼和程蝶衣为张公公唱了一场,得到张公公的追捧和打赏,意味着声名进一步提升,但是张公公也有着自己的企图,他让剧里身着花旦的程蝶衣以身偿还,以满足自己的变态生理需求。也就是在这里,程蝶衣才确定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性向错位。
这里的程蝶衣是班主师父和张公公交易的牺牲品,也侧面反映了传统京剧艺人成名成角之路的艰辛和所承受的伤害。而剧中年幼的程蝶衣内心受创,却也只能被迫选择接受。
讽刺的是,后来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曾经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的太监张公公,却成了一个卖烟的贫苦老人,并且已经神智不清。但是他曾干过的一切,就在混沌中被遗忘了吗?被他伤害过的人,又会留下怎样的心理阴影?
对于袁四爷来说,程蝶衣是他所倾慕的角儿。对于程蝶衣来说,袁四爷或许是他的唯一知音,他懂京剧戏曲,衷心地捧自己,打赏阔绰,关照自己,且不惜重金设宴请自己。此时的程蝶衣早已入戏太深,他已经分不出戏里戏外,京剧的境界早已臻至化境。尤其是当师兄段小楼不理解自己并背弃自己的时候,程蝶衣将情感寄托在了袁四爷身上,他们一个扮成霸王,一个还是虞姬。袁四爷说出“此境非你莫属,此貌非你莫有”,一句话道明他作为忠实“铁粉”的爱慕与痴心。
袁四爷作为一个戏痴,不同于凡夫俗子,更不同于张公公的变态可怕,他为人有君子风范,处事干练,有智谋有手段,而且不强人所难,他借观音比喻,向蝶衣表白愿做一对红尘知己。事实上,袁四爷也的确做到了以知己相待,程蝶衣因为给日本人唱堂会被举报清算,袁四爷出庭作证为他辩护,一番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发言,震得法庭鸦雀无声。
而随着时代变化,后来袁四爷被打成戏霸,甚至到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可是他又跟谁有过深仇大恨呢?不过是时代变了,有人兴风作浪,想看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物倒霉罢了。
程蝶衣是个挨打挨批都绝不求饶的倔人,当我们看到袁四爷被捆绑、推搡、唾骂……他依然努力保持身姿挺拔,维持着自己的尊严,这一点和程蝶衣又是多么相似?最后我们看到,在一片疯狂的批斗声中,袁四爷摆开霸王回营的架势,迈着四方步走向刑场。倘若说程蝶衣是真虞姬,袁四爷又未尝不是真霸王?
通过张公公和袁四爷两个时代人物的出场以及结局对比,我们看到了程蝶衣成角之路的历程以及性向转换,在时代更迭中,剧中各种人物的无常命运。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与其身处戏外的悲惨人生,倒不如和程蝶衣一样活在戏里,体验耀眼而决绝的一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