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威,我来回答马其顿王国。
马其顿方阵在亚历山大时代是非常著名的方阵也是那个时候最为先进的一种战术,在亚历山大手上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好的战术的发挥不光要看战术本身很多时候也要看指挥者的能力,实际上亚历山大在使用马其顿方阵的时候不只是用马其顿方阵,他还非常注重骑兵的使用,实际上是步兵骑兵配合使用的一种战术,没有骑兵的配合亚历山大也无法用马其顿方阵获胜。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战术结合骑兵的战术究竟是怎么回事。
亚历山大步骑结合战术
马其顿方阵的特点就是防御能力非常强,当方阵的士兵集合起来,然后将长枪一摆就成为了一个刺猬型的阵容,这种阵容的特点就是防御能力非常强,但是机动能力非常差。亚历山大在历次战役中,一般是使用马其顿方阵进行防御,防住对方的冲击,同时将骑兵配置在阵型的侧翼,当方阵和对方主力部队发生胶着状态的时候,骑兵迅速从侧翼出击,甚至绕到对方背后发动突袭,冲乱对方的阵营造成对方全军崩溃从而取得胜利。
在此举个栗子,如著名的高加米拉战役,是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的一场主力对决的战役。这个战役在我本人发布的视频里面有,是翻译的国外对这个战役的视频制作。
图中这种画叉的部队为步兵,粗线条的为重步兵,马其顿这边就是马其顿方阵,细线条的是轻步兵。
图中这种情况的代表骑兵,带星星的部队为国王亲自带领的部队。
红色为亚历山大军,紫色为波斯军。
这是战前双方的部署,马其顿这边是骑兵都在侧翼,中间主要是马其顿方阵士兵负责防守,一开始亚历山大就带领他的亲卫队,“伙友”骑兵在侧翼与波斯军的骑兵交手。
随后波斯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亚历山大的左翼部队对上了对方的右翼部队,中间的马其顿方阵主要是顶住了对方的“不朽军”的冲击,右翼的部队拖住了对方左翼的进攻,这个时候,战场在一瞬间出现了一个空档,亚历山大瞅准了这个空档,率领他的精锐骑兵直接冲向了波斯国王大流士。
结果大流士挡不住亚历山大的进攻,从战场逃跑,这就导致了波斯军的全军溃败,接下来就是收拾残局了,波斯军不断的从战场上逃跑,自然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最终被马其顿军击败。
所以,亚历山大实际上是一种步兵和骑兵组合的战术,其原理就在于充分利用马其顿方阵的超高防御力挡住对方的正面进攻,然后利用骑兵的高速机动性冲乱对方的阵型,使对方混乱从而取胜。这既需要军队有高度的纪律性和服从性以及战斗力,也需要统帅能够准确地把握战场的形势,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而准确地调整自己的战术策略,而这些在亚历山大时代都实现了:即有一个超一流的统帅,亚历山大,也有身经百战、战斗力强悍的军队。
这个战术的关键在于步兵和骑兵的比例,是的。比如罗马军团,一个军团总人数为4000-5000人,骑兵为300,一般来说,步兵:骑兵都超过了10:1的比例。而亚历山大的部队中,一般是步兵:骑兵为6:1的比例。
说到为什么后来马其顿方阵会输给罗马,我们就要从汉尼拔说起了。
亚历山大最为得意的弟子,汉尼拔是的,你没听错,实际上汉尼拔是亚历山大最为得意的弟子,虽然他们从未谋面,亚历山大也从未教过汉尼拔,但是汉尼拔却是亚历山大的忠实拥趸,汉尼拔的战术实际上基本都是跟亚历山大学的,在汉尼拔的身边就有希腊语的教学者,他经常向汉尼拔讲述亚历山大的故事,汉尼拔也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示。
实际上汉尼拔进攻罗马帝国的策略整个套路就是学的亚历山大。
当时来说,汉尼拔是从西班牙出发,翻阅了今天法国和西班牙边境的比利牛斯山脉,之后越过今天法国西南部的广袤的森林,再翻阅阿尔卑斯山脉进入的意大利平原。进攻的路线当时有三条,第一条是从西西里进攻意大利,因为当时罗马海军掌握了制海权,所以不可行;第二条是通过科西嘉岛或者撒丁岛进入意大利,但是这两个岛屿当时为罗马控制,大规模的舰队通过这里不可能不被发现,也不可行;最后的第三条就是汉尼拔实际的行军路线,虽然看似冒险,实际是最安全的。汉尼拔计划在进入意大利半岛之后,通过几场大型的决战击败罗马,然后分化瓦解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同盟。
刚出发的时候汉尼拔有90000步兵和12000骑兵,他分出了20000士兵去防守迦太基本土,留下了12000人防守西班牙,带领着剩余的部队开始了意大利的远征。
注意下,这个时候汉尼拔步兵:骑兵的比例为7.5:1左右,是一个比较高的骑兵配置比例。
在翻阅阿尔卑斯山后,他的部队只剩下了26000人,其中20000步兵,6000骑兵,步兵:骑兵为3:1。之后在意大利北部汉尼拔打了几场胜仗,吸纳了当地的不少高卢人加入了他的队伍,使军队扩充到了50000人,而高卢人擅长骑兵,这也使得汉尼拔的骑兵部队得到了扩充。
当然,汉尼拔在意大利最经典的战役就是坎尼战役了,我们看下情况:
坎尼战役中,罗马为步兵80000人,骑兵6400人;迦太基为步兵38000人,骑兵10000人。从军队构成来看,罗马步兵:骑兵超过了10:1的比例,而迦太基方面步兵:骑兵为不到4:1的样子。
这是当时的对阵图,基本汉尼拔就是用重步兵负责防守、牵制罗马主力军团重步兵的进攻,只是有点变化,在于他把精锐部队放在了两翼,中间的前面是弱兵,后面是最精锐的重步兵,在交手的时候罗马大军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了中间突破,从而形成了一个口袋阵,罗马大军就往口袋里钻了。之后汉尼拔出动了骑兵,也是则侧翼,击败了罗马的骑兵,因为汉尼拔手上骑兵比罗马人多,10000对6400,而且汉尼拔的骑兵战斗力也强于罗马骑兵,所以很快汉尼拔的骑兵就击溃了罗马骑兵,之后汉尼拔的骑兵绕到了罗马军的背后,从而实现了对罗马军的合围。
这种战术就是亚历山大的战术,只是有些变化而已,基本思路不变,就是重步兵牵制对方主力,负责防守,然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绕到对方的背后,只不过亚历山大一般是打乱对方的阵型,而汉尼拔则是合围对方,其实都是一个套路。
那为什么后来罗马会进攻马其顿呢?还是因为这次战争。
在坎尼战役获胜之后,当时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也有再现亚历山大时代光荣的梦想,就与汉尼拔结成了同盟一起对付罗马。只是当时罗马疲于应付汉尼拔,也就没有派出军队去对付腓力五世了,直到后来罗马击败了汉尼拔,赢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自然就派出了军队去打马其顿了。
汉尼拔的得意弟子——大西屁阿大西屁阿是罗马统帅,不过你也没听错,他确实是汉尼拔的得意弟子,尽管汉尼拔从来没有教过西屁阿。西屁阿是在一次次跟随父亲的战役中,也就是汉尼拔在进入意大利后的前几次战役中跟汉尼拔学到的,尤其是坎尼战役,西屁阿也参与了,他从战场幸运地逃脱。后来他的父亲在西班牙战死后,他接替了他的父亲成为了罗马在西班牙的统帅,之后攻占了汉尼拔的老巢,西班牙,这个过程中他运用的很多都是汉尼拔的策略,如注意情报的收集,迷惑敌人进攻对方意想不到的地方等等。
当然,西屁阿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扎马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击败了汉尼拔,从而成为了当时名震各国的军事统帅。
实际上扎马战役也没多少好说的,大致双方情况如下:
罗马联军步兵29000人,骑兵6100人 迦太基军步兵36000人,骑兵4000人
伤亡情况:迦太基阵亡18000人,被俘8000人 罗马阵亡4500人,受伤4000人
主要指挥官:西庇阿;汉尼拔
这一战中罗马军队的骑兵比例明显提升,而汉尼拔方面骑兵比例较少。此时的罗马军团可以说是身经百战,战斗经验和战斗力都极为丰富。反观汉尼拔方面,由于远征意大利的失败,实际上他也没带回多少部队,部队中大多数都是战斗力较弱的军队,在和罗马军团对阵的时候也发挥不出他在意大利远征时候的效能,从而失败。
马其顿对阵罗马在罗马帝国击败迦太基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后,就开始着手对付马其顿了。战争于公元前200年爆发,公元前197年结束,主要战役是库诺斯克法莱战役,这场战役实际上没有多少亮点,史学家的评价就是二流的统帅对阵二流的统帅。
然而当时的罗马军团因为经过了长期的布匿战争,其战斗力已经大幅度地提高,尤其是罗马军团中的中层和基层指挥官,他们基本都是在西屁阿手下一路打过来的,非常熟悉西屁阿的战斗套路,全部都是“西屁阿”式的战术。反观当时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虽然野心大但是确实军事才能没多强。
两军交战的时候,双方统帅基本没什么亮点,都是属于二流统帅,起决定作用的在于中层和基层的指挥官。明显来说罗马军团要强于当时的马其顿军团,罗马军队的规模在20000人左右,马其顿军团在26000人左右,骑兵是罗马2600人,马其顿2000人,显然他们都不知道使用骑兵战术。
对战的时候马其顿方阵虽然正面防御能力非常强,但是背后的防御能力就很弱,这点来说战斗经验丰富的罗马中基层指挥官打了几下就看出来了,所以经常就绕到了马其顿方阵的背后发动进攻,从而击败了马其顿。
所以,罗马军团击败马其顿军团,亮点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只能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有亚历山大的野心但是没有亚历山大的才能,他没看出亚历山大对骑兵的理解。这点来说,实际上当时看的很透彻,能用的很好的就只有汉尼拔和西屁阿。
在扎马战役结束9年后,汉尼拔和西屁阿有过一次会面,当时西屁阿曾经问过汉尼拔认为的最优秀的军事家是那些人,汉尼拔说,第一是亚历山大,第二是皮洛士,第三就是他汉尼拔了,如果他能够打败罗马,那么第一就是他汉尼拔。这也是很中肯的评价,不是汉尼拔故意拔高自己。因为亚历山大战术的精髓,实际上当时来说只有汉尼拔和西屁阿懂,至于当时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根本是没明白。
所以腓力五世只知道用马其顿方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然就败给了罗马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