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不同,选择不同,造就了它们不同的命运伏特加酒。
伏特加是俄罗斯人的饮品。伏特加本来就是低劣的酒精制品,在苏联没有崛起以前的俄罗斯,是下等人的饮料,上等的俄罗斯贵族,还是以饮用法国的红酒为时尚。
苏联崛起以后,影响力遍及全世界,伏特加也逐步时尚起来。现在的伏特加,其实很大程度上还在承绪着苏联强大带来的红利,尽管苏联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说,一种商品是否高大上,和强大的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
经常在各种自媒体上看到,外国人喝中国酒,说是有一种奇怪的味道。这并不是说中国酒本身奇怪,而是外国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味道。就好比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人老百姓,头一次喝可口可乐和各种红酒一样,头一次吃到各种发霉的奶酪,原来和中国的臭豆腐、北京的豆汁儿是一样的。
所以说,伏特加、可口可乐、各种奶酪等等,是随着国运的强大,饮食材料作为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因为国运强大而红遍了全世界,并不是它本身有多么高大上。
再比如法国的松茸,因为欧洲的崛起成为上等食材,而云南同样出产的松茸,质量并不比法国的更差,但是因为中国的弱小,所以只能作为默默无名的地方食材,一直不为人们所认可。
所以,任何一种食材想作为全世界通行的标准,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力作为背书。
中国酒,特别是茅台,有一个传说,是在已金马万国博览会上,因为香味吸引了让外国人。后人考证,其实这是人们为了商品宣传,编出的一个噱头,很有一些“挟洋自重”的味道。
为什么要用洋人的口碑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呢?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太弱小,欧美太强大。
现在,中国也成长起来了,国力越来越强大,所以外国人也开始正视中国了,开始逐步接受中国的各种商品,各种食材,包括各种酒,包括味道奇怪的臭豆腐和北京豆汁儿。
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强大,会有更多中国的商品为世界所接受,成为其他国家人的上流用品。
其次,伏特加是工业化的商品。
强调一点,不是说用工厂和现代化的设备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是工业化的商品。工业化的商品必须用市场的思维来打造,如果还是用小农思维制造商品,生产出来的依然是农业社会生产的东西。
俄罗斯,相对西欧的先行国家是落后的,但是在全世界来说,它是第一批跨入工业化社会的国家。
伏特加也完全是按照欧洲工业化商品的标准生产的,无论是生产标准制定,还是外包装以及营销模式,完全是工业化商品的套路。反观中国的白酒,产量再大,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在中国没有融入全球化之前,其生产和营销思路依然是按照传统农业社会的标准来进行生产和营销的,其规模之所以庞大,是因为中国足够大、人口足够多。
中国是在加入WTO之后,学会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玩法,这才让我们的白酒行业逐步学会了工业化商品的套路,包括许多传统的名酒,也包括前几年的网红产品——江小白。
第三,和餐饮文化有关系。欧美国家的白酒的饮用,经常会兑一些果汁或其他的其他味道的东西。所以,只有酒精味道的伏特加,更适合这种饮食文化。而中国白酒,在酿造的过程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口感层次和香味,不适合与其他饮料勾兑。况且中国人的餐饮文化讲究的是原汁原味,所以中国的白酒并不适合用于西方的餐饮文化。
上述原因,造成了当下的中国白酒,不能像伏特加那样行销世界。但是,我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强大,当世界被中国的强大的震撼的时候,会全面接受中国的文化,接受中国的餐饮文化,接受中国的白酒,那时候中国的白酒会比伏特加更加畅销。
同样属于“烈酒”,伏特加能够“卖遍全球”,为什么白酒就不行
因为中式白酒的酒曲味太重。伏特加的定位,是“中性酒精饮料”,特征是无颜色、无气味、无口感,无任何可判别特性。
从“无气味”上来讲,这很重要。很多人是极讨厌酒曲味和酒媒味的。事实上,就是我们自己,也有很多人讨厌曲子味太重的酒。比如茅台、五粮液。
茅台、五粮液,算好酒吧?但是,其实有很多人并不喜欢,比如我。你说茅台好?我喝不下去,曲子味太重,酒臭明显。按我的感受,我根本无法理解茅台、五粮液之类的破玩意是怎么成为名酒的,还卖那么贵?!但凡有其他曲子味小的酒可喝,茅台?你白给我我都不要,太难喝,尤其是难闻,闻一下就劝退了。这是我的真心话。
在我来讲,曲子味就属于“异味”。但是我们很多的酒民就偏偏钟爱这个“异味”,喝的就是这个味道,我认为是酒臭,他们就认为是酒香。
包括媒子味,也就是烘干原料时使用的材料。中式白酒的习惯是直接烘干不做任何处理,一般没有更特殊的酒媒味,而原料中有很多发酵风味被保留下来。对于很多酒民来说,这也是香气,但是对于我,这就叫“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外国消费者,像我这样讨厌曲子味和中式白酒媒子味的人太多了。毕竟,就连我们自己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东西,拿到更大的市场上去,你就只能正视现实——羊羹虽好,众口难调。更何况这羊羹还说不上“好”。
正因为曲子味太大,很多外国人对中式白酒何止是没兴趣,甚至可以用“深恶痛绝”来形容。
而伏特加就没有这种麻烦,因为它走的就是无气味路线。伏特加追求的是最终产品的纯度,尽量消灭初级原料的味道,不同等级的伏特加,最后是在“水”上一决高下。少了一个障碍,接受起来当然更容易。我就很喜欢伏特加。
所以不是有人辟谣,曾经关于茅台的“在万国博览会故意摔破酒瓶”的故事是假的吗?如果是真事那还麻烦了,茅台一瓶都卖不出去,曲子味当时就把外国人劝退了。
其实全球很多地区都有自己觉得好的独特酒品,拿到世界上却倍受冷落。比如地中海地区,好像意大利就有,有一种香菜酒,当地人也觉得是美味,你拿来让不喜欢香菜的人喝肯定打起来。包括茴香酒,有那么多人喜欢吗?
或者本地的,玉冰烧,那也白酒,也有不错的品质,接受度不还是不高吗?
伏特加胜在“没有个性”,普遍接受度较高。中式白酒的个性很强,特征十足,但也正是由于这样,才导致在国际上不怎么卖得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