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演员的成本,国内的演员片酬动不动就几千上百万的片酬,所以说拍一部好电影成本是比较高的。一般制作电影的费用都有如下的几个大方面的资金白鹿原票房:

白鹿原票房:为什么有导演说自己成本高,票房低,还坚持拍,不怕亏本吗

一、大制作白鹿原票房。处在金字塔尖的每年只有3~5部的所谓“国产大片”,投资亿元以上。如《神话》《七剑》《情癫大 圣》《夜宴》均投资超过一亿,而《无极》、《满城尽待黄金甲》更是号称投资3亿以上。

二白鹿原票房、中制作。中等制作的影片投资大约在1000万~5000万之间,每年在这个区间的影片通常不到10部。

三白鹿原票房、小制作。小制作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制作成本在1000以下,400万以上的影片,票房目标为100~1000万,数量在20部左右。第二层次的影片制作成本则在150万~300万左右,占电影总量的85%左右。

以上就是拍一部电影基本的资金部署,这些影片只是小部分进入了院线放映,票房产出微薄,有的影片进入院线短暂排档完全是为了获得较高的音像版权销售价格,还有的影片则是小规模,分区域上映白鹿原票房。而相当部分影片的主要市场是电视播映和音像产品。少数获奖的艺术片通过出售海外部分地区版权,能够获得一定补偿。其中相当部分影片则根本没有进入流通渠道。所以拍电影的盈利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导演是导演的职业,如果长期不拍电影,没有了知名度,也就丢了自己的职业。所以一些导演不得不拍,哪怕有时候是亏本也拍,万一哪一部电影一炮打响呢。或是说哪怕拍10部电影有一部电影能红就行。

如果陕西台有看点的时候那是十年前左右,陕4和陕8天天有好看的电影,并且有的时候会有擦边球的那种电影,很是带劲,看过的都知道。还记得那个时段叫《非常电影》,然而随着整治,那种电影没有了,而电视台也不知道怎么了,少了一种题材好像被全部被限制一样,不知道放什么,一度放一些烂的没朋友的电影。再就是陕2有一档专门陕西人的新闻《都是快报》除了这些,对陕西台真没什么印象,对了,还有!就是治各种不孕不育的广告和人流广告,一度都没有个正常的广告看!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那么深厚,文化传媒搞不起来,也是醉了,都不知道有多少年没看过陕西电视台的节目了,播不起《白鹿原》情理之中,我就没见过陕西台播过热剧,不对,是没听过,好了,我说完了。最后问一句,现在还有陕4和陕8吗?知道的说下,我想看看如果他们还在现在一天放什么节目。

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陈忠实。

白鹿原票房:为什么有导演说自己成本高,票房低,还坚持拍,不怕亏本吗

根据陈忠实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白鹿原》,其实从一开始就命运多舛。

白鹿原票房:为什么有导演说自己成本高,票房低,还坚持拍,不怕亏本吗

众所周知,这是一部中国文化意味特别浓厚的作品。

白鹿原票房:为什么有导演说自己成本高,票房低,还坚持拍,不怕亏本吗

黄土高原,新旧交替的时代,透过西北乡村的众生相,以小见大,得以窥见历史巨变的史诗。

白鹿原票房:为什么有导演说自己成本高,票房低,还坚持拍,不怕亏本吗

白鹿原票房:为什么有导演说自己成本高,票房低,还坚持拍,不怕亏本吗

底蕴如此深厚的《白鹿原》,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遭遇变故呢?

最初是档期的问题,之后是停播,闹得网上沸沸扬扬,后来重播,又是争议纷纷。

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同时也反映了非常尴尬的现实,《白鹿原》没有预料中的那么受欢迎。

没办法,这就是一个沉重的题材啊。

有人甚至拿它和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相提并论,可见评价之高,底蕴之厚。

它确实是一部很厚重的题材,以至于王全安拍的电影版都无法还原它全部的底色。

它终究没有那么娱乐,反倒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

因为它的尺度其实非常大。

记得陈忠实当年写完《白鹿原》,出版一事也是磕磕绊绊,十分难产。

原著如此,电视版同样如此,为什么呢?

从故事内核来说,它拥有极为强烈的批判色彩。

各种大尺度描写,结局了封建末时代国民的劣根性和旧社会吃人的血腥性。

而对于旧社会和新革命之间,陈忠实的态度又是那么混沌,以至于扑朔迷离。

如此所带来的结果,自然就是脱离主流价值观的一种行为,我们也可以叫做危险的思想出轨。

很不幸的是,好不容易播映了,又遭遇了史诗级主旋律《人民的名义》。

《白鹿原》不火,对用心的制作团队来说自然十分可惜,但也曾侧面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些许真相。

这就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啊,没有话题性的《白鹿原》怎么可能火呢?

唉,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陈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