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说到《烧饼歌》了刘伯温预言,刘伯温真是个大仙。
《烧饼歌》中,刘伯温对朱元璋说: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
“树上挂曲尺”指的是明朝的“朱”姓,下一句“遇顺则止”,指的是遇到“顺”,明朝就灭亡了。
至于这个“顺”到底指的是什么,历来解读《烧饼歌》的人,都有两种看法。
第一看法认为,“顺”指的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李自成趁着明末动乱揭竿而起,征战四方。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此后攻进京城,导致崇祯帝自杀,算是应验了刘伯温的预言,大明“遇顺则止”。
不过,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个“遇顺则止”,指的是清顺治皇帝。
(清军入关)
1644年顺治帝在多尔衮的辅佐下,顺利击败李自成军,入主中原。此时,清军虽然占据了北方,但是明朝宗室和士大夫们,大多逃往南方,占据半壁江山抵抗清兵。
从1644年到1683年,南明经历四帝一监国,在半壁江山延续着明朝的统治。一直到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才算是正式终结了明朝。
从这一点上来说,李自成虽然攻进京城,迫使崇祯自杀,但是他并没有彻底消灭明朝皇族政权。如果这么说的话,似乎这个“遇顺则止”,指的是顺治帝。
不过要是真较真儿的话,说顺治帝也有点不太合适。因为从1662年郑经来到台湾,依然沿用永历年号,名义上依然属于明朝政权。
到1683年台湾被攻占,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这个朱术桂虽然只是个象征性的存在,但人家确实是朱元璋的正牌八世孙,可以代表明朝政权的。
1683年,已经是康熙二十二年,如果说这时候才算明朝政权彻底终结,那就和顺治没那么大关系了。
所以,对于这个“遇顺则止”的两种解读,都算对,也都不太合适。
不过如果参考《烧饼歌》中的另外一句话,似乎这个“顺”指的就是李自成的大顺。
(刘伯温)
“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这一句指的就是明朝灭亡,共历十八位皇帝。刘伯温这么说,显然没有算上南明政权的那些皇帝。
所以,从这一点分析的话,刘伯温认为是李自成毁灭了明朝。
当然,这是基于《烧饼歌》内容本身的分析。至于这个《烧饼歌》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预言这种事情,那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刘伯温的预言流传甚广,就连村民也拍手叫绝,事实真的如此吗
都说“三国有诸葛亮,明朝有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在百姓们的心中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分量是等同的,但他们真的有民间吹的那么神吗?刘伯温斩龙脉,刘伯温的传说故事,刘伯温的神奇预言等等,在百姓眼中的刘伯温无异于天上的神仙一样。但事实呢?他也是人,也会有普通人的职场失意,会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先说说刘伯温吧,他是明朝的开国大功臣,朱元璋的智囊,智商堪比诸葛亮。与诸葛亮不同的是他帮助朱元璋成功的统一天下,然后是鸟尽弓藏,被朱元璋疏远,后遭胡惟庸下毒害死,并没有民间传得那么无敌。
第一个神奇预言《烧饼歌》话说朱元璋这天正在大殿内吃烧饼,又召了刘伯温进宫议事,刚咬了一口烧饼就看到刘伯温进来了,朱元璋灵机一动,就将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住,问刘伯温说:“都说你刘伯温料事如神,是神仙下凡,那你猜的到我这碗里是什么吗?”刘伯温掐指一算,故作神秘地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朱元璋绝对很神奇于是就问他天下以后会发生什么?刘伯温说天机不可泄露,于是就写下了《烧饼歌》,这首歌有多神奇?他能预言到燕王朱棣会造反,年号还是永乐,还会迁都到北方。
咋一听绝对好神奇,仔细一想漏洞百出,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位勤劳的皇帝了,哪有空让大臣来陪自己耍这些无聊的游戏啊,人家忙着处理政务还来不及呢?哪怕它就是真的,刘伯温也不可能是掐指一算算出来的,顶多是闻着烧饼味发现的,或者说发现餐盘里面有烧饼等等推理出来的。再说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永乐大典》里,而这部书正是明成祖朱棣命人编写的,这就说明极有可能是朱棣让人杜撰的。目的就是证明自己当皇帝乃是天意,而非谋反。
第二个预言《金陵塔碑文》说的是在1918年,国军进入南京,有士兵报告说金陵塔内有奇怪的声音,于是就派了人去探查,探查了一番后,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于是金陵塔就被蒋介石拆了,拆了之后呢在塔里发现一座石头上刻有碑文,碑文上写着:金陵塔,金陵塔,刘基建,介石拆,拆了军民乱。在今天看来,这篇碑文上的预言都言中了。甚至碑文后面对日本欧洲的局面也做了预言,也都说对了,真是神了。
可是在1918年国军根本没有进入南京,蒋介石也不在南京活动,哪来的什么金陵碑文的传说啊,再说,有谁能证明这些事的真实性啊。
要是刘伯温真的能算到几百年后的事情,会算不到自己的结局,会没有应对之策,最后被胡惟庸给毒死,可别给我说什么命中注定不可改变,我不相信有人会正直到明知是死也要从容就命。
刘伯温就是被当时的百姓太过神化,凡是一切神奇的预言故事都喜欢给他冠上刘伯温的主演。哪有什么神仙啊,不过的百姓心中的一个寄托罢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