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之人没有获得感,悟了道,恍然间大悟,世界真相原来如此,无处不道,盗亦有道修行人。道一直未离去,却苦苦追寻,入山,静坐,拜师,胡闹,心中的一种渴望,追寻彼岸的故乡,寻找那个净土,找寻那份极乐,直到累了,直到幻相看厌了,直到体验了人生的无常,体验了世俗的无趣,心无所求了,心死的那个过程,道心却活了,一切不过如此,黑暗尽头原来是大光明,虚空也会像玻璃一样粉碎。

得道实无所得,悟道只是了知了真相,道并不因悟道与不悟道而有所变化,他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修行人。悟道后既无得到感同时也并无失落感,获得失落是人心的造作,悟道后心是安定的,在心安的同时,才有机会领略道的实相。

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修行人,你说的对。修行,不管在家还是出家,都要将修行当做终身去接受教育的过程。

只说教育吧修行人,不要谈修行那么多仪式。那些其实根本就没有用处。

要自己教化自己、感动自己修行人。

修行,就是自己去化解自己一个人懂得的难题。

直到我们将生活变成了欢喜,变成了艺术,不再反感任何人,不再反感任何生命和任何一种生活心态、任何一种生活方式。

修行,就是去慢慢试着接受这个世界所有人的生命形态、思考方式和过错、无知甚至罪恶,还有对我们的有意、无意的侵犯、伤害。

放下,其实并不是人们以为的那么简单的事情。

放下中,包含着大智慧。包含着人生多少年、多少犀利、烦恼痛苦、苦难的磨练和洗礼。

只有承受过了更多地去宽容别人、饶恕他人过错、失误和罪苦的人,才显得高贵、智慧和纯洁。

在家还是出家,并不重要。修行的人,懂得真善、识得假善,看的透智慧,望得穿无知和愚痴。

去好好读书吧,读过一些中国文化中最美的书,你就会渐渐改变自己原先僵硬的气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消除无知与愚昧,增长慈悲与善良的心,多多修集、多多帮助别人,生出正确、美好的生命观、生死观、因果观和价值观,接受一切智慧者们说过的忠心劝告,记住那些最有用的智慧之言。

修行,就是去接受美好的智慧的教育,而抛开无知与邪恶的毒见,化除自己心中的恶毒、邪见和愚昧,就可以得到一切智慧者的成就。

功课:从读熟——玉历宝钞、弟子规、太上感应篇、阴骘文、三世因果经、十善业道经、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等中国优秀文化典籍开始,诵持———就要从《地藏经》开始修起,再另加普门品、心经,大悲咒。

过午不食,其实是佛陀时代,佛陀对于出家人的要求。

修行人:为什么说悟道之人没有获得感,反而有失落感

在律部中,这个名词准确说是“不非时食”。

修行人:为什么说悟道之人没有获得感,反而有失落感

不非时食,包含了从当天正午之后,到次日天明之前,不吃任何东西。

过午不食的来由如果读过《阿含经》系列,就知道佛陀的制戒,大多有某个具体缘由。

“过午不食”,也有。

在佛陀时代,比丘们一开始还是可以下午、黄昏去乞食的。

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佛陀便制定了戒律。

《增一阿含经》记载,当时有一个长老,叫做迦留陀夷。这位长老,经书记载,“颜色极黑”,就是皮肤很黑。一次,他在“天色暗冥”之后,进城托钵乞食。

这次,他乞食到了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主妇,正好怀着孕。印度的传统,是将供养食物给沙门视为一种福德。一听说有沙门在外乞食,这位女主人就十分欣然地拿着食物出来了。

没想到此时突然大雨倾盆,雷鸣闪电。一道闪电下,恰好照见了迦留陀夷长老极黑的脸。主妇没有做心理准备,被吓得大声惊叫“鬼呀!有鬼呀!”,而经这一吓,动了胎气,腹中的胎儿竟然流产了。

因为这个缘故,再综合其他的几件事——有比丘去城中观看节日表演,黄昏才回来;再加上当时的婆罗门、印度教徒奉行“过午不食”,讥笑说,“我们都不吃夜饭,这些佛教比丘反而吃”——佛陀便制定了“过午不食”的戒律。

过午不食的好处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写道:一、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二、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三、易入禅定(梵语dhyana)。四、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五、欲得解脱(梵语vimokso),食欲必然净化故。六、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汉地寺院为什么有晚饭?

在印度,因为天气炎热、自然作物丰富,僧人摄取中午一顿,其后一直打坐,对身体影响不大。

(印度高温可达四十多度,想想看我们在三十多度的夏天就已经“苦夏”,吃得少,以水果蔬菜为主,就能理解。)

但汉地寺院,有劳作的传统。

一句禅宗话叫做“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得食”。

在过去的年代,很多寺院处于偏僻的地方,开荒、种地、收割全靠僧人。

因为劳动量大,对热量的需求也大。晚上一般都得吃一顿,否则扛不住。所以在多数寺庙中会提供,但名为“药食”——这不是满足口腹之欲,是治病的药。

藏传佛教,因为西藏气候严寒,加上僧人辩经、法会等也很消耗热量,所以也没有一概持“过午不食”。

但尽管如此,无论汉藏,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为数也仍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