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答花间派鼻祖是:因学识有限,略言以抛砖引玉。温庭筠是花间派的鼻祖,他的很多诗词多秾艳华美,温情燕婉。而《商山早行》文笔老辣,意境苍远,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共同感受,而被后代文人所称道。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在陕西省东南。铎:车马的铃。槲:音(hu)二声,一种树木。杜陵:秦置杜县,汉宣王之陵处,故名杜陵。回塘:曲折的池塘。

我们在欣赏,吟诵这首诗时,特别需要咀嚼的是三,四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为后世文人骚客所折服,被称为不朽名句,无一闲字,且音韵铿锵而和谐,意象具足而深远。希望我们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在学习欣赏这首诗的同时有所悟,有所得。

为什么温庭筠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

花间派是中国晚唐五代词派,也是中国第一个词派。五代后蜀赵崇柞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10卷),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复、魏承班、鹿虔雇、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花间集》所收录词人的词风大体相近,多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温庭筠以浓艳之色彩,华丽之词藻,构成其“香而软”的风格。他精通音律,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作用,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据说,温庭筠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 “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大概温庭筠长相较为丑怪,所以时人亦称之为“温钟馗”。

为什么说温庭筠是“花间派”的鼻祖

温庭筠(?一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其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绮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确立重要地位,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现存其词60余首,在唐词人中数量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温庭筠另著有《干膜子》。

温庭筠为何被誊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子飞卿,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人。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 齐名,并称“温韦”。温庭筠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 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 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 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 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 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 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 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