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早在楚国郢都陷落屈原流放,还没有动笔写作绝笔诗之前,“怀沙自沉”的想法就已在心中成熟。

屈原流放: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怀沙自沉,对于屈原来说,绝不是消极的放弃和极不可取的逃世避世。当他真切地感到,几十年来一直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由楚国统一天下的梦想,已永远不可能实现时,壮烈的殉身便是保持自己人格尊严和警醒世人的惟一选择,这与普通意义上的自杀是完全不一样的。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huò)乎!”这是屈原在回答江边渔夫有关生与死、随波逐流与坚守正直的问题时,所作出的铿锵铮言。是的,宁愿投进这江里,让自己葬身鱼腹,也不愿让自己高洁的品质,遭受尘土和污秽肆意的侵袭!屈原的一生,始终坚守着这一为人的准则,这一理想的信条,这一追索的目标。壮怀激烈,不仅可以表现为勇猛厮杀、浴血沙场,更可以表现为以国家为己任,志存高远、维护正义、为真理而献身! 这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后来被定为端午节。

历史上的今天,屈原投江而亡。他是对当时的失望和愤恨,值得吗

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为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就是这样一位重于泰山的爱国的大诗人!后世之人之所以一直崇尚屈原,那是因为他的爱国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文风合力共振!

屈原流放: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作为诗人,屈原之死为诗歌注入了悲壮的色彩!就诗歌审美高度与诗歌格局对后世的影响来说,自屈原以来,诗歌开辟了忧国忧民的具有民族与国家高度的审美意识,后世步其后尘者众,独辟蹊径者有之。屈原的诗歌及其风骨,为中国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家国情怀的基础。不管后期的边塞诗,还是田园风,凡流传千古的,大凡与家国情怀有关。比如王昌龄、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陈子昂、辛弃疾、苏东坡等历代重量级的诗人作品,或大气磅礴,或浑厚深沉,或雄浑激越,或飘逸峭拔,皆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屈原流放: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屈原的死,既是他对于个人爱国抱负无法实现的绝望,更是对于国家沦陷的哀鸣!更重要的是,屈原之死,唤起了无数人对于国家的大爱,从关注个体上升到关注家国命运的高度。 屈原是战国末年楚国怀王时期的三闾大夫(掌管宗族),他立志在衰朽的楚国变法图强,却始终寄希望于愚蠢、颟顸的楚怀王能够给予他足够的支持,最终在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去秦国囚禁致死之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在汨罗江边吟哦楚辞一篇后投江自尽。

屈原流放: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楚王昏庸无能,张仪三戏楚王,屈大夫汨罗江边吟哦楚辞一篇后投江自尽。

在屈原之后,中国诗歌由小我彻底脱胎换骨走向大我。屈原之死,重于泰山,路漫漫其修远兮,后世之人,任重而道远!

历史上屈原到底是哪里人有什么证据证明

现在有市面上有着大量的文化碰瓷现象,韩国人碰瓷中国端午节,湖北襄阳碰瓷南阳诸葛亮,现在又有了湖北秭归碰瓷南阳屈原的现象。

屈原流放: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对于湖北秭归屈原地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出土文物可以证明此事。江陵地区曾出土过一批楚墓,从时代上来看,就没有春秋以前的,所以,至今都还有没人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明。

屈原流放: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目前学术界最支持的是河南西峡说。关于这里有屈原庙与屈原岗碑文和大量文献记载。关于屈原庙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后汉书·延笃传》中,早在东汉时期,南阳地区即有屈原庙,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屈原庙的最早记载。

屈原流放: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南阳人延笃“后遭党事禁铜。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

屈原流放: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延笃是东汉南阳犨县人,他在汉桓帝时期担任议郎,先后担任侍中、左冯翊和京兆尹之职。在担任京兆尹期间,延笃抓获了大将军梁冀手下宾客私卖牛黄的事情,得罪了大将军被免职回家。

屈原流放: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他的经历与不畏权贵的屈原很相似,所以当地群众把他的画像也摆在了屈原庙中一同供奉。这个记载说明南阳人自古以来就有把家乡忠烈之士一同供奉于屈原庙的习俗,这个记载似乎也道出了屈原与南阳的地理关系。

屈原流放: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屈原岗在明清时期,已是南阳的名胜古迹,许多官宦达人、文人骚客在屈原岗留下了笔迹,明代后期诗人李蓘曾在此曾赋诗一首:

屈原流放: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灵修何到此,古迹问应难。

屈原流放: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试向高岗想,将无是屈原。

东汉王逸注《楚辞章句》中注释道:“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丹水又经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师所戎也。春秋之三户矣。“

《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三户城,在淅川县西南,丹水之阳。” 直接标明了屈原故里在淅川或西峡境内。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一个地名的形成,都有它的文化内涵,或源于一个故事传说,或以其自然地势,或以某族的姓氏,甚至一树一庙一河一湾都会成为地名。

据南阳、内乡、西峡的地名志记载,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在这段历史,把当年屈原劝谏楚怀王回车郢都的一带叫“回车”, 现为西峡县下属 的一个乡镇 , 把屈原劝谏楚怀王的地方 叫“屈原岗”,现为回车镇的一个行政村。回车、屈原岗的地名在 明清以前已经存在了。

清朝内乡县96任知事高袖海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为屈原祠题写牌位和祠联,牌位是:“楚三闾大夫屈子神位”,屈原岗碑文是清内乡县知事邱铭勋于清宣统三年(1911)撰写的 ,以碑褐形式保存至今。

祠联是:清节表三闾想当年芷泽行吟香草空徐骚客赋;忠魂昭一代怅今日菊潭奉祀落英犹是楚臣餐。横批:清忠一世。

高袖海,江苏宿迁人,举人出身,1878 - 1879 年任内乡县知事 , 后升任同治衔调外地 。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可能是二人受屈原精神之感动而为。

为屈原大夫原生地树碑立传,可能是这两位古人的无意之举,却神奇的预料到了几百年后的文化碰瓷现象。如今神位、祠联、碑文都在,为求证地名留下了依据。想碰瓷的湖北秭归,要文物没文物,要资料没资料,要遗迹没遗迹,空口无凭的就跑来硬碰。

这可不是你湖北人随便改改教科书就能把诸葛亮强拉硬拽过去的时代了。湖北秭归当地政府斥巨资修建了一个崭新的,金碧辉煌的现代“高配版”屈原祠,过不了几百年估计没准还真就成了一个“古董”了。地下挖不着,地面上盖新的,真不错。

湖北人现在发表的论文,十篇有九篇中提到“燮国”。这就有意思了,战国时期秭归从来不属于巴国领土,秭归在春秋时期一直都是“燮国”,楚国后期曾多次迁都,一直都沿用旧地名。加油,没准还真能像韩国棒子一样碰瓷成功。

西峡和淅川幸亏有大量出土文献和古物在,要不然这瓷现在就快被碰成了。由此可见古迹、古物的重要文化价值还在于是佐证它本身的归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