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利弊的标准是什么黄河透明。
当我们评价某件事的利弊得失时,标准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可能眼前是有利的过后则成了有害的黄河透明。
比如塑料袋的发明。当年发明者一定认为这是个“好东西”黄河透明,可今天又成了问题非常大的东西。
再比如香烟。当年没有人认为这是坏东西黄河透明,多少年后,世界各地都在限制它,但还是屡禁不绝。毒品就更不用说了。
再比如汽车。发明汽车的初衷我不知道,但知道今天人类对这东西非常纠结,既要用它,又要限制它,为它不知道费了多少脑细胞,结果是越来越麻烦。生产是问题,销售是问题,驾驶是问题,指挥是问题,道路是问题,事故是问题,停放是问题,燃油和排放废气是问题……我是没有汽车的,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其它问题,总之,假如当初能知道后来有这么多问题,大家能肯定它是好东西吗黄河透明?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说一个问题:利弊得失不是可以轻易评价的。
假如黄河从来就不黄,那么今天的山东省、河南省东部就从来没有,请问黄河水黄利大弊大?
假如黄河从来就不黄,中华文明可能就不会出现,或者出现了,也只是非常低等文明,黄河水黄弊大利大?
假如黄河从来水不黄,中国第一次统一的秦朝都可能不会出现,至少也要晚了很多年。
今天我们用技术把黄河变的不再是“黄”河,可能需要很后来之后再去评价得失。因为沧海桑田山川改变,绝不是三、五年、三、五十年之内就能看明白的,甚至三、五百年也很难。
人类所有的技术发明,都是以当前条件为基础的,但后果都是需要普及开来才能知道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技术都需要一个叫安全规程的东西呢?所谓安全规程,都是这个技术在长时间使用过程里,慢慢显现出的各种重大问题。当这个问题没有出现时,谁也不知道可能会是个问题。
比如车床和女人的头发,这两样东西会有什么关联呢?干过车工的都知道,女人的长发看起来美丽飘逸,可在车床面前,就可能成为送命的“利器”。
说的全都是无关本题的废话,其实只是想说一个问题,大家最好不要轻易对某个现象下利弊得失的结论,因为这样的结论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古人曰:圣人出,黄河清。在我们的印象中,黄河的含沙量是很大的,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实验,有人用杯子装了一杯黄河水,待水沉淀下来后,有三分之二的是沙子,这足以说明黄河的含沙量是有多么惊人。
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为方面的。
自然方面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加上黄土本身就较疏松,黄河夏季降水量大,河流流速大,更易被侵蚀。
而人为方面主要是肆意砍伐树木,导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而加剧黄土高原的侵蚀,河流含沙量也就增大。
然而,随着近几十年的治理,在黄河的中上游地区,人们惊奇地发现黄河的含沙量大大降低,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就是黄土高原地区长期的退耕还林措施,这是黄河含沙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我国自1999年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为根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
我们知道,黄河含沙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而退耕还林很好地提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植被增多,减少了土壤侵蚀,这样也使得黄河含沙量降低,黄河看起来就更加清澈些。
其次就是修建了大量的水库。
让黄河水变清的一个方法就是降低水的流速,因为水流速度与水中泥沙重量的6次方呈正比例,流速与上下游的落差有关,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局部水流的速度,可以有效地降低黄河中的泥沙含量。
最后一个原因,有人提出,城镇化不断发展,人们不断开采黄河河里的泥沙,河流上游的泥沙减少,中下游的含沙量自然地也就变少了,这样黄河也就变得更加清澈了。
黄河每年减少的黄沙,约为4亿吨,多数都被开采。
我们一直期盼着黄河水变得更加清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近十几年都要采取措施改善黄土高原环境,但黄河水变清有利无害么?
当然不是的,黄河水变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土流失的状况,但另一方面,下游土壤减少,也会给下游带来一定影响。
首先,下游土壤减少,会导致土壤肥沃度不足,对于生活在下游的人们来说,农业很可能会减产。
其次,如果一直阻止上游泥土的下泄,随着上游泥土的不断积累,当泥沙容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很可能形成更大含沙量的洪水向下游奔腾。
最后,黄河下游的动植物早已适应黄河水浑浊的生活环境,如果黄河水变清,可能产生下游动植物无法适应新生存环境的状况。
当前了,黄河水确实越来越清澈,清水频率也越来越多,但黄河未来的泥沙含量会不会与长江旗鼓相当,估计还需进一步地努力。
我是科学驿站,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是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时也是科学领域优质创作者、今日头条青云获奖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发布评论